清晨的昭阳区红路馨居易地搬迁安置区,阳光穿过楼宇洒在红路馨居小学的操场上——足球小将们带球奔跑,书法教室里墨香袅袅,幸福食堂里老人们围坐分享热乎饭菜,棋牌室传来阵阵欢笑声……这幅“老有所乐、幼有所育”的鲜活图景,正是昭阳区深耕“一老一小”关爱服务的生动注脚。作为昭通市易地搬迁安置的重点区域,红路馨居用贴心服务让2万余名搬迁群众在“家门口”触摸到幸福的温度。
暑期托管“不打烊”千名娃乐享“六有”假期
“老师,您看我画的向日葵!”在红路馨居小学托管9班的美术课上,10岁的李梓萱举着画作向志愿者展示。这个暑假,因父母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她和妹妹每天都在托管班度过充实的6小时:上午跟着大学生志愿者练书法、读唐诗,下午在劳动实践基地学种菜,傍晚带着完成的作业和新认识的朋友回家。
今年7月13日起,红路馨居小学推出“托管+特色”服务,20个托管班收纳942名留守儿童,构建起“学业有辅导、兴趣有培养、健康有保障、安全有守护、生活有照料、成长有陪伴”的“六有”暑假模式。每天8元的免费营养午餐由政府出资,孩子们在教室里练书法、跳舞蹈,在7人制足球场上追逐奔跑,在耕读教育基地体验农耕,在“生活小能手”课堂学叠被子、做凉拌菜。
“课程以活动、劳动为主,学业辅导为辅。”校长王怀学介绍,托管班不仅有53名教师志愿者放弃休假驻点服务,更吸引了来自辽宁大学、云南大学等10多所高校的48名大学生接力。丽江师范学院的马博源每天坐公交赶来教绘画,宿迁学院的泰金成扎根校园辅导书法,“母子档”徐世丽和杨鸿睿分别带领手工课和体育课,形成“家校社”同心护航的温情网络。
4年级学生姜启聪在托管班发起了“小小主持人”兴趣小组,10多名同学跟着他练习朗诵;留守儿童小雨在“爱心妈妈”陪伴下,不仅完成了暑假作业,还在钢琴课上考取了三级证书。“孩子在这里有人管、学得欢,我们打工才安心。”在社区农贸市场摆摊的家长何青梦道出了众多务工家庭的心声。
养老服务“接地气”15分钟圈住“夕阳暖”
“四荤四素一汤,比家里做得还香!”正午时分,72岁的张奶奶准时来到红路馨居“幸福食堂”,和老伙伴们围坐在餐桌前唠家常。这个300平方米的食堂,每天吸引近百名老人就餐,解决了独居、高龄老人“做饭难”的痛点。
走出食堂,隔壁的声乐室传来《映山红》的合唱声,棋牌室里老人们正为一盘象棋争得面红耳赤,无障碍电梯载着腿脚不便的老人缓缓上行……红路馨居将闲置空间改造为“一老一小”关爱服务中心,构建起“15分钟养老服务圈”。针对特殊群体,社区建立“红黄蓝”三级探访机制:红色标识的独居老人每天有人上门,蓝色标识的困难老人每周探访,为23名老人配备紧急呼叫装置,累计发放轮椅、助行器47件。
“以前不会用智能手机缴电费,现在大学生手把手教!”68岁的陈爷爷笑着展示刚学会的手机操作。昭通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每周驻点,既当“银龄数字辅导员”,又帮老人识别诈骗短信。北闸商会每年捐赠的教育基金,不仅为孩子们添置图书,也为养老服务中心更新了按摩椅、戏曲播放设备,让老人的晚年生活有滋有味。
协同联动“聚合力”民生底色绘就幸福城
从“搬迁安置”到“幸福安居”,红路馨居的蜕变背后,是昭阳区“校地企社”联动的创新实践。市、区两级团委和教体局提前举办志愿者培训班,北闸街道党工委全程跟进服务,昭通市益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引入专业心理辅导,北闸商会定向捐赠物资……一张多元参与的关爱网络,让“一老一小”服务既有温度又有精度。
“‘一老一小’是家事,更是民生大事。”正如市委书记苏永忠在调研时强调的。昭阳区将关爱服务融入易地搬迁后续治理,通过“从严从实转作风、守正创新优服务”,让29644名安置群众真切感受到“朝夕美好”。
如今,红路馨居的托管班里仍回荡着欢笑声,幸福食堂的饭菜冒着热气,老人和孩子的笑脸映在社区文化墙上——这里不仅是搬迁群众的新家,更是“老有所依、幼有所育”的幸福样本,正让“在昭通越来越好”的民生承诺,化作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