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马白镇方山村委会沙嘎底村小组栽种的300余亩阳荷迎来丰收,一片片阳荷植株郁郁葱葱,阳荷嫩芽露出尖角破土而出。
在沙嘎底村阳荷种植基地,10余名村民提着采收桶在田间忙碌,小心采摘鲜嫩的阳荷,不一会儿便装满了小桶。
种植基地负责人张冲穿梭在林间查看采收进度,他说今年阳荷长势良好,亩产可达400公斤,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预计阳荷产值有300万元。
“我是2023年开始栽种阳荷的,当时只栽了100多亩,到今年扩展到了300多亩。这两天是阳荷的销售旺季,已经开始大量上市了。”张冲说。
从地头到餐桌,保鲜是阳荷抢占市场的关键。这些沾着露珠的阳荷嫩芽,从离开土地后便开启了一场争分夺秒的“接力赛”。早晨采收后,工人迅速对阳荷进行初步分拣,随后完成精细冲洗,经过外形修剪、品质筛选、分级处理、快速脱水等工序,打好包装后,下午便会装运上冷链货车。这些清晨完成采摘的“马关味道”,第二天上午9点前便能经物流网络直达上海、江苏等地消费者的餐桌。
小小阳荷,不仅成就舌尖鲜味,更是村民就近就地就业的途径。从种植到管理,从采收到包装,阳荷的生产加工过程都有效带动了周边村寨劳动力就业。据了解,常年在基地务工的村民就达450余人,每年发放村民工资总额超过40万元,有效帮助当地村民就近务工,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
在修剪、筛选阳荷的工作台前,村民康富金正麻利地修剪着阳荷,他笑着说:“我来修剪阳荷,每月工资有5000至6000元,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我很满足。”
从目前市场前景来看,阳荷深受消费者青睐,市场需求逐年上升,尤其在健康饮食理念普及的背景下,其富含膳食纤维与氨基酸的“食药同源”特质备受消费者青睐。同时,阳荷的市场价格也相当可观,亩产值突破万元。随着林下种植模式的成熟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张冲的阳荷种植基地已从最初的试验田扩展为规模化产业。
谈及下一步规划,张冲说:“栽种阳荷的效益不错,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今年我准备再找些地块,将种植规模发展到700至800亩,带领村民一起栽种,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