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春城昆明,正以蓬勃的姿态展现着城市发展的多维活力。从滇池之畔的国际车展到斗南花市的全球贸易,从“菌俏昆明”的文旅盛宴到滇商大会的产业对话,这座城市在2025年7月以一系列高规格活动与民生举措,勾勒出“产业升级+文旅融合+民生改善”的立体发展图景。
产业升级: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7月24日开幕的第二十六届昆明国际车展,以“智链未来,悦驭春城”为主题,汇聚全球超100家汽车品牌,展出上千款新能源、智能网联车型。展会现场,固态电池技术实现续航突破、高度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落地应用,折射出云南汽车产业从传统制造向“智造”转型的决心。更值得关注的是,车展期间政府推出“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叠加车企让利,直接拉动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14.8%,印证了“政策+市场”双轮驱动的成效。
与此同时,昆明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持续发力。上半年,绿色铝产能释放带动有色行业增加值增长16.9%,新能源电池产业增加值飙升72.1%,中老铁路累计运输货物超6200万吨,为产业升级提供了物流支撑。滇中新区5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的成立,更标志着云南正以金融创新撬动高端制造业集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文旅融合:从“流量”到“留量”的突破
当全国多地遭遇高温炙烤时,昆明凭借22℃的夏日清凉,成为避暑旅居的热门目的地。7月25日启动的“菌俏昆明 菇凉一夏”文旅季,以野生菌为媒介,推出8大主题玩法、超500项活动,将美食、音乐、艺术与自然景观深度融合。活动期间,昆明文旅联合祥鹏航空推出30余条航线优惠,票价最低至299元,直接拉动入境游总人次同比增长66.71%,民宿预订量环比激增45%。
更令人瞩目的是文旅消费场景的创新。顺城购物中心推出“城市Fun假计划”,斗南花卉市场打造“滇生菌物生活季”,将野生菌消费与文创市集、艺术展览结合,让“菌味”融入日常生活。这种“文旅+商业”的跨界模式,不仅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更催生出“避暑经济”的新增长点。正如携程数据显示,“昆明”搜索量居全国第五,自驾游热度跻身前十,印证了“春城”品牌从季节性热点向全年性IP的蜕变。
民生改善:从“温度”到“质感”的提升
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让民生更有质感。7月,昆明在民生领域动作频频:呈贡区增设50个“急停车位”,化解网约车司机“如厕难”;官渡区小板桥街道通过“厅局长坐诊接诉”机制,快速解决企业诉求;全市发放10亿元消费券和30亿元补贴,撬动消费超300亿元。这些举措背后,是昆明对“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
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也在同步升级。昆明市延安医院成功实施两例心脏移植手术,标志着区域医疗水平迈上新台阶;曲靖市创新校园食品安全治理模式,打造“妈妈味道”食堂,为全省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而“15分钟养老服务圈”“公园城市”等概念的落地,更让市民感受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幸福日常。
滇商精神:从“历史”到“未来”的传承
7月27日召开的第三届滇商大会,将云南民营经济的发展推向新高潮。省委书记王宁在大会上提出,已在云南的、看好云南的、将到云南的企业家,都是我们心目中的滇商,都是云南发展的“最好合伙人”,这一论断彰显了云南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从茶马古道到绿色铝硅产业,从“钱王”王炽到新能源电池领军企业,滇商精神始终是云南发展的内生动力。大会期间,“滇商学院”的授牌,更意味着云南正构建起“产业+教育+金融”的生态体系,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
盛夏的昆明,既有产业升级的“热度”,也有文旅融合的“温度”,更有民生改善的“厚度”。当国际车展的智能灯光与斗南花市的璀璨星河交相辉映,当野生菌的鲜香与聂耳音乐周的旋律共同飘散,这座城市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和RCEP规则的落地实施,昆明有望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产业枢纽与文旅标杆,让“春城”之美从云南走向世界。(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张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