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图/凤楠
北京中轴线像这座城市五线谱上的一首交响乐,每个节点景观既是跳动的音符,层层叠进,进入高潮,再渐入尾声完美收官,令人感受到庄严大气又井然有序的3D韵律。
“9:5比例关系”令中轴线空间百看不厌
北京中轴线的神韵在哪里?依我看,最主要展现在四方面:总体上的收放规律;严格的黄金比例;预设多条视线走廊;融合多民族文化的建筑风格。
我们先来看看总体上的收放规律。
北京古城总体的规划设计以强调中心和中轴线设计著称:一条似“龙脊”的御道,从南端的“龙须”燕墩一直向北延伸至“龙尾之要”的宏恩观,并以此为基础提供一系列纵向和横向的组合变化,严整的南北中轴线、宏大的宫殿群、清晰的城廓线、起伏的城市天际线……形成了北京城中轴线上强烈而神秘的“皇权至上”氛围。
从清乾隆年中轴线高程关系示意图可见,在空间上,北京老城中轴线简直像一条“驼峰航线”式样的音乐韵律。
中轴线严格的黄金比例又是怎么一回事?北京中轴线的平面和立面设计上历来重视“黄金比例”的运用,在建筑创意和设计上令建筑物真正达到空间严格并百看不厌。
从我国历史上的都城设计看,不少城市从城墙外框的设计开始,就追求一种意境——彰显帝王“九五之尊”的唯美尺度,而9∶5的比例可以说“九五之尊”的君权思想在北京都城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方面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元大都及明清北京城的平面格局,十分严格地按照对应天庭的“九星”(即北斗七星与辅佐二星)作为地面“九宫”的思路依据:元大都以宫城面积为基本模数,城的东西宽为其9倍,南北深为其5倍;从审美学上来说,任何尺度哪怕增减一寸都会损害其特有的空间氛围。
紫禁城南北深与东西宽的比例也为9∶5,在空间比例、轴线、院落尺度序列、建筑高度、建筑布局乃至色彩组织上,都形成了极其优美而完整的城市设计形象。直到今天,紫禁城仍然是城市的重心,在北京中轴线数量庞大的建筑群之中,紫禁城也一直是最“精美”的核心。
天安门的建筑设计也有“9:5比例关系”,就天安门正立面来说,如果城门楼中间的开间为1,台上城门楼总宽为9,总高为5。可见,“九五之尊”的文化规制在都城修建中是无处不在的。同样,天安门广场上的近现代重要建筑也采用了类似的技法,如人民大会堂的正立面尺度比例,也展现了“黄金比例”。这些严格按美学要求规划设计的实例,使它们成为了传世经典。
明清两代就预设了好几条视线“走廊”
北京中轴线上,还预设了多条视线走廊——对观景点与眺望对象间的建筑高度进行控制,让人们可以通过开敞的空间视廊看到景观。
在明清两代的北京城总体布局中,就预设了好几条能远眺透景的视线“走廊”,以突出中轴线的“龙脊”身份,从而带动好整个城市街区的空间秩序,也更有利于烘托出城市的形象风貌。
目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恢复“银锭观山”(从老城遥观西山)的重要景观线,保护景山万春亭、北海白塔、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妙应寺白塔、钟鼓楼、德胜门箭楼、天坛祈年殿、永定门等地标之间的景观视廊,保护朝阜路北海大桥东望故宫西北角楼、陟山门街东望景山万春亭等街道对景。
值得提及的是,元朝大都城的宫殿建筑风貌,在吸收汉族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大量融合了边疆异域的建筑文化,特别是将蒙古人特有的审美要求、宗教信仰及生活方式等因素融合其中。尤其在殿堂建筑方面,元代宫殿以汉族传统殿堂建筑为主,同时在皇城之内还建有不少其他风格的宫殿。如以鬃毛覆顶的鬃毛殿、盝顶殿、畏吾尔殿、“温石浴室”以及“水晶圆殿”等。在皇宫之中布置着一些称之为“帐殿”“幄殿”(蒙古语)的蒙古式的帐幕建筑,还在皇城用地内辟出大片空地,用以搭建毡帐,安放毡车,以备皇帝春秋出巡时所用。
还有反映蒙古族喜豪饮的习俗,在大明殿、广寒殿等的御榻前置有大型的酒瓮,现在北海团城陈列的“渎山大玉海”,即是当年广寒殿中的酒瓮。清代还融入了一些满族旗人的文化要素,如紫禁城内和北海北岸的九龙壁,中间是象征皇帝的金色飞龙,而两侧八条神态各异的盘龙则传说寓意为八旗。
明代永乐朝迁都北京时,是在元大都旧址上营建宫殿的,而且以中心阁所在位置建了鼓楼,再在其北面建钟楼,形成了现在人们所见到的北京中轴线上的钟鼓楼。又由于整个都城向南扩充的原因,明永乐十七年(1419)使元大都城南的丽正门南移了820米(明正统年间改名为正阳门),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朝廷又在都城外修建一圈外城,虽因经费原因,只修建了南面一部分,但却使北京的中轴线又向南延伸到永定门,成为保留至今的北京中轴线。
清代帝王的宫殿也是在明代宫殿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完善而来的,但工程更加精细、彩绘更加艳丽。由此,形成一部北京中轴线上中华文明传承与赓续的历史画卷。
(北京青年报 作者杨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