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 正文
戏曲演员的目光不止在舞台
中国文化报    07-29 11:07:08

近些年到文艺院团采访,经常听到戏曲名家或者资历较深的戏曲演员对年轻的文艺工作者的担忧。大家谈论最多的,是有些年轻人似乎只关心“上舞台当名角”,练功的刻苦程度、对戏曲门类的钻研精神大不如前。  

有人会说,演员只关心舞台,说明心无旁骛,更能专心致志研究艺术。表面上看此道理没错,实则不然。登台演出时,演员当然应当心无旁骛、聚精会神。但是在舞台之外,演员还需要做一名合格的“生活观察家”。

因为合格的文艺工作者,从来不是脱离生活存在的。他们演出的内容从生活中汲取而来,又把提炼升华的作品输送到生活中,演给群众看,从而起到举旗帜、聚民心的作用。反之,演员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接触社会,不了解当下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观众欣赏需求的变化,即使基本功练得再好,也会事倍功半。

好的文艺作品,需要契合时代发展和观众审美的主题立意支撑,需要正能量的思想内涵来丰富。创作的链条上,主题立意、思想内涵、演员表演,甚至舞台美术、音乐、服装等,都是影响作品质量的重要因素。演员只会表演不行,还得充分理解角色、明白作品的创作基点、揣摩清楚观众的欣赏需求,如此一来做到“知己知彼”,一台戏才有成功的可能。

在个别地方,过去几年确实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有的年轻演员将演戏当作普通的“上班”,拿到剧本背几句台词,按照导演的指令走两步,或者在脑海中臆想角色应当有的性格和做派。没有到生活中采风的习惯,不愿意走出舒适的空调房,甚至将外出采风当作“旅游”“走过场”。更有甚者,没有主动练功和深入生活的意识,每天工作结束后离开单位就像离开了戏曲圈,缺乏对戏曲从业者的认同感。

老话常讲: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十年功的台下,指的不仅是练功房,还包括年轻戏曲演员多年如一日地对戏曲事业的痴迷,对某一个剧种的关注,包括所有做在日常的功夫。

试想一下,如果一位戏曲演员,对国家的文艺政策不了解,对周边群众火热的现实生活不感兴趣,对网络上的热点现象缺乏清醒的判断和分析,上了舞台又如何能精准地塑造和表现人物?

戏曲事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每一个时代都有独特的题材和故事,台下有不同的观众面孔。特别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戏曲创作各链条也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建议年轻的戏曲演员,树立远大的理想,同时要脚踏实地,多从火热的生活中汲取养分。(中国文化报 作者苏锐)

编辑:王佳琪(实习)    责任编辑:钱嘉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