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杨艳萍 通讯员杨兴福) 暑假期间,昆明市禄劝县“罗婺彝绣一条街”体验街区热闹非凡,很多游客来到这里体验彝族刺绣,这也是禄劝县职业高级中学传承非遗的重要实践基地。
禄劝县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1项,传承人才短缺问题严峻。禄劝职中教师实地走访调研后,以特色办学为突破口,探索出非遗人才“在地化”培养新路径。截至去年底,禄劝职中以“罗婺彝绣”为抓手,助力建成多个彝族沉浸式体验街区、彝绣馆等,培育了大量民族刺绣传承人和专业刺绣生产经营企业,带动近8万人居家刺绣。
禄劝职中针对地方非遗文旅产业需求,建立学校、政府、非遗龙头企业和技能大师协作机制,形成创新举措。学校以专任教师为核心,邀请5名省市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技能大师组成专家团队,讲述传承故事,激发学生认知热情。同时,开展“禄劝非遗寻根”主题教学改革,推进项目式学习,每年组织8次至 10次“禄劝非遗展”及艺术展演;制作数字校本教材,融入彝族传统手工艺流程和文化符号。
同时,校企积极对接,筑牢非遗传承根基。学校与禄劝彝绣协会联合开展培训、举办大赛;与企业和非遗工坊对接,提供实践机会;政校企联合开发线上课程,搭建电商平台,形成协同新路径。
在民族非遗传承技能人才“在地化”培养方面,禄劝职中不仅开展了多项课题研究,还开发了多部校本教材和数字教材等。禄劝职中打造了“禄劝非遗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将非遗产业融入多领域,拓展市场;联合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项目研究;联合企业开发课程,将非遗推广至本地中小学和特教机构等。
在学校教育方面,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师生共同创作非遗艺术作品上百件,参与展演20多场次,学生在市级及以上技能竞赛中获奖10余项。在社会贡献方面,禄劝职中培养了地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电商人才1万多人次,主办各类主题活动200余场次,受惠群众超10万人,组织非遗大师参加国内外交流活动1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