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昆明的发展已从平面走向立体,人与城市空间的关系正被重新定义 镜像之城打开活力阀门
昆明信息港    08-01 09:09:09

当晨曦穿透云层,翠湖的碧波倒映着不断拉长的天际线;大地深处,一座“镜像之城”正悄然苏醒。这是昆明对于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破题探索——当二维平面无法承载发展雄心,城市正以垂直革命重塑生存逻辑。

美编范敏/制图

地下空间开发,本质是场精密的空间折叠术。当传统商场因打烊时间损失营业潜力时,地铁商业却因通勤人流获得18小时持续活力。清晨6点,面包店的热气已在地下通道氤氲;夜里10点,便利店仍向晚归者亮着灯——这是地面商业无法企及的时空利用效率。

现代昆明,当发展从平面走向立体,人与城市空间的关系正被重新定义。

“立体营城”的智慧

从横向扩张向立体营造城市,转折探索之间重构了昆明城市功能布局。

为盘活地下资源、优化商圈布局,昆明自2024年起分批次推进轨道交通地下预留空间规划编制,首批7个站点,第二批新增11个站点,覆盖商业、交通枢纽及居住区周边。首批站点以市中心及交通节点为主,包括东风广场站及东塘区间、塘子巷、五一路站、火车北站等,规划总面积近4万平方米;第二批次站点延伸至联大街、斗南、广福路等区域,其中地下一层商业规划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

两个批次站点的规划范围从核心区向东部汽车客运站等外围枢纽扩展,这种“规划跟着人流走”的策略,确保资源投放精准匹配需求。

轨道站点如同城市的“空间转换器”,将流动的人潮转化为商业动能。昆明创新性地采用“以站带城”模式,让地铁从交通动脉升级为经济走廊。以东风广场站为例,首期“东风里”项目招商启动,标志着昆明地下商业从概念走向实体。日均数十万人次的客流在此交汇,形成天然的消费“引力场”,正是激活城市经济链的“空间密钥”。

在东风广场站施工现场,BIM技术构建的地下三维模型正在屏幕上旋转。工程师通过模拟不同时段的人流热力图,动态调整商铺布局——这正是昆明“智慧先行”开发理念的缩影:用数字技术预演未来,让每一寸空间物尽其用。

以精微致广大

当市民穿过东风广场站的艺术连廊,在绿植环绕的地下商业街购物休闲时,他们正在体验一种全新的城市维度。这种“地面—地下”双城镜像,正在重塑昆明的发展基因:地下商业释放地面空间用于绿化和公共设施,东风广场片区绿地率明显提升。向上生长的森林与向下延伸的商街,构成生态与繁华的共生体。

研究表明,地下空间恒温特性可降低建筑能耗40%。当昆明的轨道商业网络成型,每年将减少碳排放上万吨。在昆明城市规划展览馆,一幅“立体城市剖面图”引人驻足:地面是翠湖的粼粼波光,地下是穿梭的地铁与繁华商街,中间层是立体交通廊道。这幅科学与人居交融的图景,正是集约发展的精准诠释。

与此同时,昆明地下空间开发也带来城市谋求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思考。如何平衡商业开发与公共属性?在火车北站的地下空间中,设计师创造性地采用“可变形空间”:早晚高峰展开为通行通道,平峰期转换为商铺展陈区。这种时空折叠策略,为功能冲突提供了创新解法。

迈入“米字型”网络化运营时代的昆明轨道交通,串联起昆明新老城区、各大交通枢纽、商圈。在昆明“米”字型地下空间网络里,与传统商业体追求宏大叙事不同,昆明选择精准激活地下脉络,五一路站转角7-Eleven透出的暖光、潘家湾站飘散的破酥包香气、春融街站盛放的鲜花摊,河潭铺早餐车在早高峰两小时内售出300份套餐,单位时间效率较地面商铺实现了成倍增长。这些微小商业单元如同毛细血管,将城市活力注入地下网络末梢。

当乘客手握破酥包穿行于开满三角梅的地下连廊,集约发展便从抽象理念化作可感可知的城市温度。在这座城市的地下脉络里,我们看到了高密度城市未来的微光:以精微致广大,因集约得丰盛。

地面春城的繁花与地下空间的灯火在此刻重叠——这不是对土地的逃离,而是一场向垂直维度要未来的回归。在有限的大地上创造无限可能,正是城市文明最动人的智慧。 (昆明日报 记者徐晓俊)

编辑:合宇聪    责任编辑:钱嘉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