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以来,各地图书馆出现一个特殊的现象——“放娃”。家长早上匆匆把孩子送到图书馆,下班后再把孩子接走,更有甚者,将孩子单独留在馆内10小时以上。出于无奈,有图书馆发布倡议,希望家长切实承担起监护职责。
图书馆为何对“放娃”现象苦不堪言?首先,图书馆是一个安静的阅读空间,脱离家长的管束,孩子可能出现在公共空间大声喧哗、追逐打闹、乱扔垃圾甚至随意丢弃书籍、破坏公物等行为,会影响其他读者的正常阅读,扰乱场馆秩序。其次,图书馆是公共文化场所,不是托儿所,没有专业人员来看管孩子。在监护人不在场的情况下,孩子如果在图书馆发生安全问题,责任谁来承担?
当然,家长也有苦衷。进入暑期,孩子放假了,大人还得照常上班,孩子能去哪儿成为摆在很多双职工家庭面前的难题。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机构,相比商场、公园等场所,读者构成简单,且馆内还有空调,有工作人员值班,有书籍供孩子阅读,已经是久经权衡之后的“上佳之选”。
双方都有难处,折射出的是社会托管服务的缺失。在呼吁政府和社会尽快完善此类服务的同时,站在文化服务角度,图书馆在不能将孩子拒之门外的情况下,又能做什么?
今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2025年中小学暑期安全工作的通知》提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会同街道(社区)和共青团、妇联、工会等部门,充分利用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科技馆、体育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社会资源和公共设施,精心组织各类托管服务,有效解决学生暑期‘看护难’问题。”
对此,有不少图书馆已经进行了探索。有图书馆连续多年开办暑期“爱心托管班”,提供课业辅导、阅读推广、兴趣培养等服务,一些研学、阅读推广活动也借此推广开来;也有图书馆针对扰乱秩序的行为把孩子们组织起来开展“小小图书管理员”活动,教他们整理图书、遵守图书馆规章制度……不仅解决了家长的困难,还提升了图书馆的美誉度。图书馆还会通过征集志愿者、加强馆内人员培训的形式缓解人手不足的问题。
当然,不能把暑期带娃的责任全部推给图书馆,社区街道、社会公益组织也可以加入进来,与图书馆形成合力,丰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家长平日也要多向孩子讲解公共文化场馆的规矩,引导他们合理利用图书馆资源,寻求暑期托管的多种途径。(中国文化报 记者李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