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 正文
“U课哒”:你拼成了吗?
中国文化报    08-01 15:31:57

近期,从事纪录片制片工作的骄阳在四川省成都市文化馆的“U课哒”平台发起了声乐课程,很快就成团了。“没想到一个源于个人兴趣的尝试真会得到响应,更没想到在文化馆学习后的转变如此显著。”骄阳说。

鼓励用户主动提出课程需求、精准支持不同群体玩转文化馆课程,这是成都市文化馆推出“U课哒”线上拼课服务的初衷。现在,这项服务开展得怎样了?

用户化身课程设计师

精准供给难是长期困扰基层公共文化机构的共性问题。

传统服务模式下,课程安排往往基于场地资源、教师时间等因素,形成“提供什么群众接受什么”的被动格局,难以响应群众的个性化需求,易导致供需错配。

“U课哒”的创新在于直面供需失衡问题,让用户需求直接驱动课程。“我们鼓励用户化身课程设计师自主点单、发起拼团,从源头介入课程设计。因此,每一次‘U课哒’的启动背后都有明确指向和真实需求。”成都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之所以给这项服务起名“U课哒”,就是希望聚拢更多有文化追求的用户,强化优质课程资源精准供给“你”的定位。

记者了解到,成都市文化馆“文化天府”云平台已积累200多万注册用户,为课程开展提供了需求基础。通过分析这些用户的课程搜索、报名倾向、互动记录等数据,“U课哒”能够依据课程热度与需求偏好,动态调整课程品类和推荐策略,让有明确目标的人群更易发现匹配课程。

此外,文化馆的既有课程也培育了一大批文艺爱好者,形成了粉丝圈。2024年,该馆全年开设普及基础培训课程409个班3306班次,优惠提升培训课程206个班2900班次。每个班次都设有学员群,方便分享最新服务动态。

“与其说报名,不如说定制,‘U课哒’让我们有更高的主动权,上课自然更带劲。”不少学员都有同样的感受。

拼团上课,高效学习

当课程申请达到预设人数后,“U课哒”会响应开课,成都市文化馆立即配给相应师资和空间,既避免了传统模式下高空课率带来的资源浪费,又实现了个性化需求规模化,提高了用户的学习效率。

学员刘鑫源报名了文化馆的街舞和吉他课程,与同学一起上课后发现,学习氛围比一般兴趣班浓厚。刚退休的谭婷发起了瑜伽和尊巴拼课,还分享给朋友一起报名,价格更实惠。“我们自主选择时间和课程,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学习动力,还促进了不同年龄段学员间的交流与合作,让课堂充满活力。”谭婷说。

作为自主拼课的补充,“U课哒”内设覆盖各个群体的课程矩阵:针对艺术爱好者,推荐水彩画、书法等文艺素养类课程;针对上班族,推荐办公软件技巧、沟通技巧等实用性课程;针对中青年,推荐减脂操等健康运动类课程。

正如成都市文化馆负责人所言:“拼课模式让每个微小的文化需求都能被看见、被满足。我们与用户共创,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无差别精准直供。”

“U课哒”的师资力量由成都市文化馆市民文化艺术培训学校配给,教师均具备3年以上教学经验。古琴教师姜明发现,拼团上课的学员中有许多人上过他的课,老学员与新学员搭档、年长学员带动年轻学员,课堂氛围轻松,师生磨合时间大大缩短。

水彩画教师陈可原本只在春秋两季授课,现在则根据实时需求连贯开课。“拼课班级学员从断续学习变为连续进阶,更容易出成果,我们的成就感也更多。”陈可说。

跟文艺搭子一同进步

拼到想上的课只是一个环节,“U课哒”留住学员的秘籍还在于为文艺搭子提供互学互促的社交平台。

“老师的专业度堪比健身房教练,关键是认识了一群同龄伙伴,大家再约着一起选下一门课。”“95后”学员王强报名了16人小班的搏击操课,体验一段时间后他希望这种边玩边学边解压的课程越来越多。

中国舞教师杨宗瀚观察到,拼课班学员课后会主动讨论动作细节,从陌生人变成朋友的学员不在少数。

“我们设置了互动社区与课程专属社群,在线上搭建了‘圈子广场’,鼓励学员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学习难点。”成都市文化馆艺术普及部主任叶峻嵩介绍,每门课程都配备独立交流空间,支持实时互动、难题讨论、成果分享,举行线下主题活动,让人们快速找到学习搭档。

眼下,“U课哒”正考虑拓展课程和功能迭代,新增“非遗+”体验、“艺术+科技”等新型融合课程,开发“课程预约提醒”“学习成果展示”“AI智能推荐”等模块,还将联合企业、高校开展跨界合作,推出职场技能拼课、亲子主题拼课等定制化服务,拓展服务范围和社会影响力。(中国文化报 记者王彬)

0e4800d0-6e0f-11f0-87bc-8b84ac08d6fd

成都市文化馆“U课哒”平台推出的尤克里里拼课班    成都市文化馆供图

编辑:王乐怡(实习)    责任编辑:钱嘉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