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山市公安局隆阳分局兰城派出所巡逻中队,59岁的赵文鸿是公认的“老兵”。再过一年,这位穿了17年军装、22年警服的“老兵”就要光荣退休,但他身上那股“不服输、不褪色”的劲儿,仍是队里最亮眼的光。
1986年10月,赵文鸿走进成都军区,17年军旅生涯将“纪律如铁、担当如钢”刻进骨血。射击比武中“指哪打哪”的硬功夫,为他赢得两枚三等功军功章。2003年10月,军装换警服,他带着这份底色扎根基层,从龙泉警署到巡特警,再到兰城派出所巡警,岗位在变,巡逻车座椅上的坚守从未改变——22年里,辖区每条街巷、每处拐角都像掌纹般刻在他心里。
巡逻车里的每一道痕迹,都藏着赵文鸿最鲜活的日常。凌晨三点,他为突发疾病的3岁女童紧急开道送医,警灯划破夜空;暴雨倾盆时,他蹚着齐腰深的水救下被困老人,把雨衣严严实实裹在对方身上,自己浑身湿透像从水里捞出来;为帮患者追回救命钱,他跑遍3条街巷,硬是在人群里揪出了扒手;菜市场惯犯频频作案,他带着徒弟蹲守3夜,终于将人赃并获;商户为摊位吵得面红耳赤,他搬来板凳让双方坐下慢慢说,末了还帮着整理被碰倒的蔬菜;街头哭闹的孩童找不见家长,他买来糖果哄着,边巡逻边打听,直到把孩子交到匆匆赶来的父母手里;暮色中发现迷路的老人,他扶上车递上热水,凭着模糊的地址一点点排查,最终安全送回家中……这些藏在车轮里的故事,是他用脚步丈量民生的印记,更是他22年从警生涯最厚重的注脚——1次三等功、7次优秀共产党员、6次嘉奖、全市百佳民警,荣誉簿上的分量,远不及群众攥着他的手说“谢谢”时的温度。
同事们喊他“赵老五”,这声亲昵里藏着信赖与认可。所里的年轻民警总说,赵师父的寝室像“样板间”:被子永远是棱角分明的“豆腐块”。“穿制服的人,作风就是脸面。”他总这样说,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认真。这份严谨,让他经手的案子从无纰漏,调解的纠纷总能让双方心服口服。
他念旧,却从不守旧。巡逻车换了一代又一代,他总爱亲手清洗,说“铁家伙也得疼惜着用”;面对年轻人玩的新设备,他学得慢却肯下功夫,拿着徒弟小武的手机一遍遍问“这定位咋调才准”。储物柜里的旧铁盒锁着三枚三等功勋章,可他很少提起这些荣誉,反倒常把部队练射击的技巧,变成教徒弟观察可疑人员的本事;把行军拉练的耐力,化作追逃时“不放弃的韧劲”。“军装换警服,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为群众办事的本分。”他说这话时,眼角的皱纹里盛着兰城的日升月落。
他话很多,却句句说在重点。“三秒解腰带”能在紧急时刻救命,“眼观六路”是街头盘查的必修课,晚辈面前滔滔不绝的“啰嗦”藏着对年轻民警的关心和教导,“练不好基本功,出警时对不起群众更对不起这身警服。”小武刚来时系不好腰带,他两指一勾就扣好,顺带教了紧急解带的诀窍。新警出警紧张得说不出话,他会悄悄递个眼神。自己先上前稳住局面,回头再耐心讲“群众要的是踏实,不是腔调”。
他不喜欢讲大道理,却总在细节里透着真诚。帮老人拎菜时会避开警徽的棱角,调解纠纷时先给双方递杯热水,巡逻时脚步放得很轻,怕吵到午休的居民。有人问他“快退休了,咋还这么拼”,他笑笑:“站好最后一班岗,才对得起穿了39年的制服。”如今,赵文鸿的鬓角已染霜白,可给徒弟演示擒拿动作时,眼神里的锐利丝毫未减;穿上警服依旧挺拔如昔,像巡逻车里的老导航,不用看地图也知道哪条巷弄容易积水,哪个拐角常有老人散步。他在心里画了一张最细致的“民生地图”,而那些被他影响的年轻民警,正学着他的样子叠被子、察民情、解民忧。
这份从军营到警营的坚守,早已化作一股暖流,在兰城的街巷里悄悄传承。就像他总挂在嘴边的:“军人保家卫国,警察守护街巷,本质上都是给老百姓守着那份踏实。”还有一年退休,可赵文鸿的故事,早已刻进了巡逻车碾过的每一寸土地里,活成了年轻民警眼里“该有的样子”。
通讯员 李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