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姚云霞 李金梓 8月2日上午,《翰墨飘香——如林书画展》开幕式在云南省图书馆二楼盛大举行。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省书法家协会、云南书画院、昆明美术家协会等单位的学者、主要负责人,以及艺术家、作家、媒体代表和书画爱好者等百余人齐聚一堂,共赴这场文化盛事。
本次展览由云南省图书馆主办,云南省图书馆宣传策划部、文达画廊、云图艺术客厅、昆明求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云南仙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大理州老干部诗书画协会、昆明市盘龙区特别乐艺术培训学校、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公会、云南民族画院青年画院协办,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广大书画爱好者搭建优质的学习交流平台。本次展览将持续到8月15日(逢周一闭馆),欢迎广大书画爱好者走进展厅,一起共飨这场文化盛宴。
开幕式现场:共话文化传承与艺术价值
开幕式伊始,云南省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杨和祥发表讲话。他表示,多年来云南省图书馆始终致力于促进文化传播,为云南的文化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本次《翰墨飘香——如林书画展》的举办,既是图书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搭建艺术交流平台的具体实践,也是着力打造文化品牌、通过办好文化活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这场展览以笔墨为媒,生动诠释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丰富内涵。最后,他预祝展览取得圆满成功。
随后,文达画廊董事长、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生导师蒋凌发言。他表示,笔墨丹青是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从甲骨刻辞的古朴到唐宋山水的恢弘,从明清花鸟的雅致到现代名家的创新,传统书画始终以线条为骨、以意境为魂,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感悟与对生命的思考。本次展览是姚如林多年来精品力作的集中呈现,凝聚着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举办这样的展览,旨在守护文化根脉,让更多人领略水墨艺术的独特魅力。
书画展作者姚如林希望通过精心打磨的作品,与各位书画爱好者深入交流探讨。随后,姚如林先生向云南省图书馆捐赠了两幅书法作品,云南省图书馆宣传策划部主任代红兵代表图书馆接受了捐赠。
开幕式最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鸿翎宣布展览正式开幕。在姚如林的引导下,各位嘉宾一同前往展厅观看展览。
百幅佳作:多元风格交织的艺术盛宴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精心筹备,本次展览的百幅佳作如约亮相,其中书法与绘画作品各占五十幅,以多元风格交织成一场璀璨的书画盛宴。
书法作品中,隶、草、行、真四种书体各展风姿,笔锋游走间尽释汉字千年韵味。隶书笔画带着岁月的厚重,古朴气息扑面而来;草书似旷野奔马,笔锋破纸而出时带着疾风骤雨的气势;行书笔画流转如流水过石,在动静之间寻得绝妙平衡;真书横平竖直如量尺裁过,结构严谨,筋骨分明,观之如有一股凛然正气。
绘画作品以花鸟画为主,其中葡萄、牡丹、紫藤尤为夺目,笔与墨的碰撞间晕染出自然生机。葡萄图里,一串串果实如水晶垂挂枝头,站在画前仿佛能嗅到葡萄的甜香;牡丹画作是浓墨重彩的华章,传统笔墨的写意与西方色彩的饱满在此碰撞,尽显“国色天香”的雍容;紫藤画作带着几分清雅的野趣,淡紫色的花穗如瀑布倾泻,似有若无的香气仿佛随风飘散。
整场展览中,传统笔墨的灵动与创新表达交织共生:书法作品里,“永字八法”的古意与线条韵律碰撞;绘画作品则有着明艳的色彩层次与舒展开阔的构图。作者将生活的热忱与艺术的执着刻进笔墨,铺成一场直抵心灵的视觉盛宴,让观者在墨香与色彩中,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根脉与创新的温度。
姚如林谈艺:以笔墨为基,溯传统之源
姚如林认为,艺术与“道”“德”紧密相连。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庄子便论述了艺、技与道、德的逻辑关系;唐代王维提出“画道”概念,强调水墨在绘画中的重要地位,其理念影响深远。中国传统书画讲究诗、书、画、印一体,对创作者的文化素养与技艺水平要求极高。
在书法领域,姚如林认为笔法是核心,历代先贤如王羲之、颜真卿、张旭等的作品,皆以精湛笔法成就经典。书法之美由笔法、字法、章法构成,其中笔法是基础,如同盖房的建材,直接决定作品质感。他指出,当前部分缺乏美感的字体进入字库,是对传统文化的污染,需以“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精神锤炼线条,追求圆、厚、通、润的线质,以及富有节律与韵味的线律、线构。
谈及绘画,姚如林主张以书写之法造型写意。他通过观察写生,将云南丰富的植物资源化为创作灵感。苏保桢突破传统墨葡萄的单一色调,以鲜艳色彩描绘葡萄,开创“苏葡萄”风格,这一创新让他深受启发,其参展的葡萄画作亦延续此精神,以鲜活笔触展现自然之美。
“书画艺术的核心要素不会随时代变迁而改变,创作者需勤学苦练,向大师学习、向自然取经,方能创作出彰显文化底蕴的好作品。” 姚如林如是说。
姚如林觉得中国画以墨为主,这既是优点也是局限,古代颜料有限,表现力受限。他在大学时,一、二年级学素描色彩,三、四年级接触专业,发现可将油画等色彩运用到中国画里,丰富意境与内容,让色彩更艳丽,更贴近现代生活。传统技法需传承,但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才能契合当代五彩斑斓的世界,应植根传统,积极吸收新理念,实现传统技法与当代创新的有机结合,让中国画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图片及视频来源:云南仙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