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一枚尘封75年的铜质印章在玉溪市通海县档案馆重现,这是烈士张盾的珍贵遗物。1950年,时任通海县委书记的张盾为解放事业英勇牺牲;75年后,印章收藏家王发江无偿捐赠此印章,守护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
当天上午,通海县档案馆内气氛庄重而肃穆,张盾烈士印章捐赠仪式暨亲属追忆会在此举行。档案馆代表郑重接过印章,向王发江先生颁发了捐赠证书,并共同签署了交接文据。
张盾的女儿张伟、张征、张红及家属们分别从深圳、玉溪、广州专程赶来,只为这一刻与父亲的遗物重逢。他们小心翼翼地轮流传看那枚印章,难抑心中汹涌的思念,几度哽咽落泪。这枚印章不仅是慰藉家族情感的精神寄托,更被郑重纳入档案馆的红色谱系,与馆藏的《张盾日记》《张盾烈士证》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红色记忆体系,从多个维度丰富了张盾烈士的红色档案,让那段峥嵘历史有了真实可触的温度。
“张盾这枚印章,是我在七八年前从民间收藏的,印章尺寸大,长6厘米,是铜质的,拿在手上沉甸甸的。我觉得这样的一枚印章留在我个人手上没有发挥它的价值,所以我就决定捐给通海县档案馆,由档案馆这边收藏,让它发挥应有的价值。”王发江表示。
“父亲贴身的一个军用挎包,以及挎包里边一枚印章丢失了,母亲一直感到很遗憾,觉得对不起父亲。”张盾烈士二女儿张征激动地表示,阔别70多年,见到了父亲这枚印章,就像见到父亲一样,他们很高兴,非常感谢印章的收藏者王先生和县档案馆。
张盾于1923年出生在河北束鹿县(今辛集市)的一个农民家庭,15岁便投身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他随西南服务团奔赴云南,担任西南服务团云南支队第一大队第一中队队长。1950年3月出任通海县委书记,同年7月在二区(今杨广镇)指导征粮工作时,遭遇土匪袭击,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年仅27岁的宝贵生命。
仪式结束后,张盾烈士的家属与档案馆、秀山公园的工作人员,以及大学生志愿者一同登上秀山,前往张盾烈士墓进行祭拜。
据悉,通海县档案馆将以此次印章入藏为契机,通过举办专题展览、开展红色教育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这些红色档案背后所承载的深厚历史内涵与伟大精神价值,让张盾烈士的英勇事迹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让红色基因在通海大地上代代相传。(开屏新闻记者 李春丽 通讯员 朱雁飞 吴文汝 赵杨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