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厦大学子第十二年赴云南:行走的“大思政课”书写青春答卷
昆明信息港    08-03 13:19:06

昆明信息港讯 通讯员龚巧彬 王昌琳 “触摸红色历史的温度,丈量科技攻关的精度,感受乡村振兴的力度,这堂行走在滇山云水的‘大思政课’,为‘青年如何报国’写下了最鲜活的注脚。”厦门大学“厦至贵研”实践队队长杨远毅感触颇深。

7月26日至30日,这支由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省级样板党支部——研究生第五党支部牵头组建的队伍,在学院党委副书记聂鑫带领下,第十二年奔赴云南昆明、楚雄两地,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实践探寻报国之路。

红色铸魂:烽火印记锚定报国初心

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实践队首日探访昆明红色地标。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与陆军讲武堂“坚忍刻苦”的精神,成为队员们的精神洗礼。在陆军讲武堂,朱德元帅泛黄的入学通知书、滇军将士的旧步枪、烈士们字迹斑驳的家书,无声诉说着40万滇军出征、10万英烈捐躯的壮烈史诗。1938年一位滇军士兵家书中“为国家民族牺牲在所不惜”的誓言,令队员们久久驻足,掂量出“家国情怀”的千钧之重。

图片1

实践队参观西南联大。本版图片由何瑜珊 徐睿拍提供

西南联大旧址的铁皮教室与“停课赏雨”的往事,更让队员们体悟“教育救国”的坚定信念。冯友兰撰文、闻一多书丹的联大纪念碑上,“南”字少一横的细节,铭刻着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时的忧患与坚守。“先辈在炮火中坚持办学,今天的我们更应扎根科研,为复兴伟业贡献青春!”博士生党员刘金坤合上日记本,“科研报国”四字在扉页上已留下深深的印记。

产业砺志:科技一线淬炼报国本领

实践队与昆明贵金属研究所研究生院党支部开展共建。研究生院院长张昆华“解决国家‘卡脖子’难题就是我们的使命”的宣言,在队员们心中激起强烈共鸣。作为我国贵金属领域的“铂族摇篮”,其陈列室记录着无数“为国铸器”的故事:指甲盖大小的铂金催化剂,推动我国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跻身世界前列;微米级的特种涂层,保障着航天发动机的稳定运行。

图片2

昆明贵金属研究所研究生院院长张昆华给实践队讲解

“涂覆技术偏差0.1毫米都可能导致催化剂失效。”贵研化学材料(云南)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孟凡强博士的现场讲解,让“科技自立自强”从口号变为具象感知。“原来,它体现在流水线上一个个精确到微米的参数里。”物理化学专业博士生王浩深有体会,“服务‘国之大者’,就是最有价值的论文方向!”

图片3

参观贵研化学材料(云南)有限责任公司

校企座谈会上,双方围绕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深入交流。聂鑫表示,学院将持续推动“专业链-产业链”精准对接,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引导学子“把研究做在工程中,把论文写在产品上,把成果转化在企业里”。

振兴赋能:绿水青山见证实干担当

深入楚雄彝族自治州的青山绿水,实践队探寻绿色发展的“金钥匙”。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云南森美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队员们触摸着刚出炉的桉油与樟脑,了解低碳工艺如何将云南特色植物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解码“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公司总经理何瑞祥的话道出了实干的真谛。

图片4

图片5

参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云南森美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在全国文明村双柏县丫口村,楚雄师范学院派驻驻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顾拯忠讲述的“月薪2000多元的村干部自费走村串户落实党的利民惠民政策”的故事,为队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该村通过“党支部+企业+农户”模式,发展澳洲油茶、贡菜等产业,铺就乡村振兴路。“乡村振兴是无数基层党员干部和驻村干部用汗水浇灌出来的。”队员齐彤旭感慨,村口“党员责任田”的牌子,让他读懂了“扎根基层”如负山岳的担当。

图片6

在双柏县丫口村,队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从红色地标到产业前沿,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这场跨越千里的实践,是厦大学子与云南的第十二次“双向奔赴”。“十二载滇行路,走出的是实践育人的深化之路,更是青年学子与祖国同频共振的成长之路。”聂鑫总结道。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将实践感悟化作科研报国的实际行动,让青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火热实践中绚丽绽放。

 

 

 


编辑:上官艳君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