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良县鱼龙街民政局居民小区内,长期闲置着一套房屋,为了盘活这一闲置资源,县民政局创新思路,由县民政局将闲置的房屋免费提供给县慈善协会开展助餐服务,并给予一定的建设补助资金,县慈善协会按专业化的要求委托市场主体具体开展经营和管理,并以通过吸引慈善捐助和志愿服务等方式助力养老助餐服务,经营主体在有盈利的情况下,捐赠给县慈善协会2%的收益,用于发展养老、助老服务,形成了一个共建共享、多元参与的可持续良性发展模式。鱼龙街老年幸福食堂是“政府+慈善+市场”服务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标志着宜良县社区养老服务迈出了重要一步。
这一华丽转身仅用了短短几个月时间,改造过程中,将原有的老旧装修设施被全部拆除,从地面到天花板进行了彻底翻新。外场地铺设的专业的悬浮式防滑地板,为老年人提供了安全的行走环境。走进现在的幸福食堂,明亮的灯光、整洁的桌椅、清新的空气,与改造前的破旧景象形成鲜明对比。2025年2月18日,焕然一新的鱼龙街老年幸福食堂正式揭牌开业。
“政府扶持+市场化运营 ”的运营模式,让鱼龙街老年幸福食堂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在建设初期,县民政局提供了场地支持和建设补助,运营阶段县民政局每年按供餐情况“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3至5万元的运营补助。而经营主体则通过分级补贴的方式——60岁以上老人享受7元/餐的补贴价,60岁以下居民按10元/餐的标准收费。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食堂还推出了会员卡制度,办卡后年轻人同样可以享受7元/餐的优惠价格。通过这一方式确保了对老年人给予一定优惠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种差异化的定价机制,既保障了老年人的基本用餐需求,又通过吸引年轻群体实现了"以青补老"的良性循环。目前,食堂仍在不断摸索更完善的运营模式,近期推出的线上点餐小程序让服务更加便捷,居民动动手指就能完成订餐。食堂还拓展了送餐服务,为住院患者、医护人员、行动不便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让这份"幸福味道"传递到更多需要的地方。从线下堂食到线上点餐,从社区服务到配送上门......幸福食堂正在打造一个立体化的餐饮服务体系。
“子女都在外地工作,一个人做饭太麻烦,经常随便应付。”72岁的张奶奶边吃着热腾腾的饭菜边说,"这里的菜软烂适口,花样也多,比我自己做的好吃多了。"像张奶奶这样的老人不在少数,他们纷纷表示,自从食堂开业后,不仅解决了吃饭难题,更找到了一个可以聊天交流的地方。
“我们以前推进养老服务时就发现很多独居老人的吃饭问题很突出。”这位从养老院转型做食堂的伍女士回忆道,“看到老人们独自在家随便对付一餐,或者吃剩饭冷菜,我们很心疼。开办这个食堂,就是想让老人们吃得健康、吃得开心,也让在外打拼的子女们少一份牵挂。”从养老院到老年食堂,伍女士带领的这支队伍为老服务的初心始终未变。让更多老人享受到这份“幸福滋味”的朴素心愿,正通过一餐餐热饭慢慢实现。
宜良县幸福老年食堂开业以来,不仅保障周边老人提供用餐需求,也迅速成为周边居民和上班族的用餐首选。让这个原本以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食堂,意外成为了一个跨代交流的温馨场所。
目前,食堂日均接待量已达400至500人次,随着人气不断攀升,200平方米的用餐区域开始稍显局促。高峰时段,排队等候的队伍常常延伸到门外,工作人员不得不采取分批就餐的方式分流人群。这种"甜蜜的负担"恰恰证明了食堂运营模式的成功——既满足了老年人的用餐需求,又通过向社会开放实现了自我造血。
在宜良县,幸福食堂的建设与发展正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三年来,累计投入36万元财政资金支持老年助餐服务发展,为11个村(社区)的幸福食堂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全县已建成11个标准化老年幸福食堂,覆盖率达10%,其中7个示范性食堂持续稳定运营,日均服务老年人超过500人次,有效解决了社区老年人的就餐难题。
在运营模式上,宜良县积极探索创新,建立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机制。以里仁社区、顺和社区等为代表的幸福食堂,通过合理定价和会员优惠制度,既保障了老年群体的基本需求,又实现了服务的可持续性。同时,线上点餐小程序和送餐上门等服务的推出,进一步拓展了服务半径,提升了服务效能。
展望未来,宜良县将继续扩大幸福食堂的覆盖范围,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将覆盖率提升至20%。通过进一步合理布局、加大建设力度、探索"中央厨房+社区配送"等模式、持续优化供餐流程、提升餐食品质等举措,推动宜良县老年助餐服务向更高水平发展,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便捷、营养、实惠的餐饮服务,切实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供稿:宜良县融媒体中心 通讯员刘姝麟 陈雨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