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蔬菜、粮食、水果,在来到餐桌前,生产过程中谁的损耗更大吗?而这些损耗的食物和营养又将带来多少资源浪费?
实际上,减少食物损耗和浪费对减少资源浪费和推进绿色发展以及实现“双碳”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由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主办,北京低碳农业协会协办的“绿色低碳农食系统实践者平台”2025年会暨农食系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机遇与实践创新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近日在北京召开。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从食物损耗与浪费的评估与对策,消费者对低碳消费理念的践行,以及如何从技术层面推动居民食物消费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等展开讨论。
减少食物损耗和浪费,助力“双碳”目标
“我国是全球范围内为数不多的出台了反食品浪费相关法律的国家,不仅对餐桌浪费做出规定,也对全产业链损耗提出明确要求。”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动物食物与营养政策中心主任程广燕表示。
据介绍,食物损耗的调研对象有七大品类,包括粮食、蔬菜、水果、肉、蛋、奶、水产品。“我们将各食物的主产区作为调研对象,按照每个主产区的产业链,跟踪调研加工企业、流通企业,甚至当地所在的超市,这样就完成了一个产品的全产业链损耗跟踪评估。”程广燕介绍。评估结果显示,蔬菜、水果、水产品损耗较大,粮食、肉、蛋、奶食品损耗率较低。损耗主要发生在产业链前端,一是收获环节,二是产后处理环节,两个环节的损耗量占整个供应链损耗量的63%。
从营养层面看,我国损耗浪费的食物可为全体居民提供66天营养供给。相关研究还表明,我国食物损耗与浪费约有一半的减损空间,即11.3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可节约2.3亿吨食物,可满足1.9亿人1年的营养需求,同时减少经济损失0.94亿元,减少2.5亿亩耕地资源使用、1.5亿立方米水资源消耗和1.6亿吨温室气体排放。
“从减损的重点产品上来说,蔬菜的减损空间最大的,有17%的下降空间,其次是水果和谷物,这3类产品占整个减损的94%。”程广燕补充。
如何减少食物损耗和浪费?在程广燕看来,减少损耗一定要加强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技术创新。建立粮食损耗浪费评估体系,建立食物捐赠机制,鼓励发展食物银行。加强技术研发,推进节约减损科技创新。塑造科学、健康的食物消费理念,强化反浪费政策保障。
鼓励选择本地来源食物,加强理论研究和数据基础能力建设
近年来,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农产品贴上碳足迹标签,为消费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朱文博看来,中国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有低碳禀赋,“一方面中国传统生产结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与国际上高肉食的膳食结构相比碳排放较低。另一方面中国饮食结构与低碳饮食和营养健康的目标之间存在高度的协同性,膳食指南提出多吃蔬果、大豆、全谷物,适量地摄入鱼、禽、蛋、奶,这些建议与国际上所倡导的可持续的健康饮食标准方向一致。”这种目标的协同为推动绿色低碳的食物消费转型提供了非常好的社会基础,意味着中国在实现居民食物低碳绿色转型的过程中具有较低的边际成本和较高的可行性。
不过,在食物消费端,消费者的决策逻辑更多基于口味偏好和愉悦感。“绿色低碳并不构成消费者行为的直接目标,因此,依靠个体自主决策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存在天然局限。”朱文博补充:“这也意味着国家在推动食物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更依赖于引导性政策,需要长期引导和循序渐进地推进。让居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也吃得绿色低碳。”
不过,不同地区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资源禀赋、饮食文化存在显著不同,这也导致政策实施的复杂性以及精准性要大幅提高。
朱文博建议,要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和群体特征,比如优先在中高收入群体,经济发达地区探索绿色低碳食物消费示范引领,在中西部以及农村地区,尤其针对弱势群体,提高优质食物的可得性,提高膳食质量,强化冷链物流、营养教育等。
同时鼓励消费者选择本地来源的食物粗加工产品,适当减少深加工产品与外卖的消费,倡导适量点餐、节约用餐、减少浪费以及流通环节的碳排放。
此外,还应加强理论研究和数据基础能力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食物经济与管理理论体系,发展能够整合营养健康、绿色低碳、粮食安全保障等多重目标理论框架。协同多方力量,让政府、科研机构、高校行动起来,发挥各自力量,推动居民食物消费的数据库建设,碳足迹数据库建设等。(中国环境报 记者肖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