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第二届中国母基金创新发展交流大会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会上,全国首套S母基金评价体系与指引正式发布。
“我们为资本与产业深度融合提供更为科学的工具支撑,期待这一体系能够积极引导资金、项目与资源向更具价值与前景的领域汇集。”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以下简称“厦门自贸片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章春杰在大会致辞中表示,此举是厦门自贸片区深化制度性改革创新的重要一步,更是推动母基金行业规范化、专业化、透明化发展的崭新标尺。
过去一年,厦门自贸片区发挥先行先试优势,揭牌启用国际基金港,并发布全国首只上市公司CVC母基金及福建省首只S母基金。该片区通过系列金融创新措施,赋能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产融新格局。
先行先试 建立创新型基金体系
“找不到好项目,找到好项目又不敢投。”大会上,九州通创投董事总经理王庸非直击当前投资人及机构面临的“投资痛点”,并将其归因为:投资门槛高、融资渠道窄、投后管理难、退出机制不足。
当下,在国家金融政策导向强调“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背景下,金融行业倾向布局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和医疗健康等硬科技领域,迫切需要建立与发展创新型基金体系。
为响应国家号召、发挥政府耐心资本作用,厦门自贸片区2024年3月设立政府出资、市场化运作、专注于收购私募股权基金份额的母基金,即S母基金(Secondary Fund),二级市场基金。
厦门自贸片区通过投资S基金份额或接续重组项目,解决基金“退出难”问题,推动资金循环,让金融“活水”助力产业稳健发展。
厦门创投副总经理陈杰介绍,S母基金成立一年来,已成功投资两个基金,出资金额超过1亿元。鉴于S基金交易类型复杂、数据体量较大,其尽调方式和评估维度与过往传统基金投资差异较大,且此类S策略基金为近两年才出现的投资标的,国内尚无可直接借鉴的评估指引。因此,为完善基金模式,该基金团队与国内多家头部S基金机构充分探讨,探索推出全国首套S母基金评价体系与指引。
“作为全国先行先试‘试验田’,厦门自贸片区的核心使命之一就是推动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我们在设计评价体系时,也充分考虑了技术创新方面的实际需求。”陈杰介绍,该评价体系包含12个一级指标和45个二级指标,同时发布的“尽调指引”也包含重要性原则、抽样核查、回溯修正三大类,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厦门样本”。
一体两翼 资本与产业双向奔赴
2024年的最后一天,厦门碳化硅外延片链主企业——瀚天天成电子科技(厦门)股份有限公司顺利完成融资。这笔用于扩大产能的资金,来自厦门自贸国际基金港首只百亿规模的AIC基金。该基金创新采取“股权投资基金+债转股基金”组合模式,能够精准满足不同类型企业在各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为厦门市重点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为了让资本与产业在厦门“双向奔赴”,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积极打造自贸国际基金港,构建面向全球知名母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集聚区。“厦门拥有丰富的母基金生态,已形成超过40亿元体量的创新母基金矩阵。”厦门自贸片区国际基金港运营方、晨哨集团董事长王云帆介绍,自2024年9月运营以来,入驻基金港的股权投资基金及金融科技类企业已达27家,助推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
建信股权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执行总经理程劭斌介绍,该基金团队通过已投资的1500多个项目资源,引导优质企业落地厦门,同时联合地方政府、引导基金等共同参与子基金投资,形成“资本+政策+产业”的良性循环,助力厦门优势主导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立体式母基金结构,形成了厦门自贸片区产业引导基金“一体两翼”的新格局。其中,30亿元规模的产业引导基金布局市场化投资机构,“投早投小”覆盖科创项目;上市公司CVC母基金聚焦链主企业合作,拓展产业触角,挖掘更多前沿项目;最后,通过S母基金形成退出的完整闭环,增加流动性,提高区域私募股权市场的续航能力。
章春杰表示,自贸国际基金港已成为区域资本流动与产业聚变的战略支点。在这里,“金融活水”正精准滴灌实体经济,让众多优秀基金将资源配置于新兴产业。(科技日报 记者符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