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杨思敬:浴血滇西卫家国
德宏团结报    08-09 14:38:36

杨思敬雕像。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在滇西大地上,抗日烈士杨思敬的名字始终与家国大义紧密相连,他用生命践行了保家卫国的誓言,其事迹经岁月沉淀愈发厚重。

记者日前走进位于芒市勐戛镇大新寨村委会的“抗日烈士杨思敬事迹陈列室”,重温他短暂而光辉的人生。陈列室内,大量文稿、历史图片串联起“抗日统一战线 全国人民响应”“日寇残暴凶狠 罪行铁证如山”“盘点芒市战场 回眸滇西抗战”“追忆抗日英雄 缅怀革命烈士”四个篇章,记录了杨思敬的抗日壮举。

杨思敬,字焕南,男,汉族,1917年10月出生在大新寨村一个殷实的家庭。他先后就读于龙陵县乡村师范学校和昆明市昆华农业高级职业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墨江县任农科指导员。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杨思敬放弃工作,考入中央航空学校,因体质不适应航校训练,转至中央警官学校正科第五期就读。毕业后,杨思敬主动申请回乡,后任畹町警察局巡官,兼遮放司署驻畹町办事处主任。

1942年,滇西沦陷。杨思敬毅然决然再次放弃工作,回到勐戛,大力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动员各族民众团结起来,保家卫国,与侵略者作斗争,得到多方支持。后来成立了“潞西青年抗日救亡团”,杨思敬担任团长,队伍很快发展壮大,至1942年8月,人员就增加到400余人。1943年2月,“抗日救亡团”改编为“昆明行营龙潞游击支队第四大队”,杨思敬任大队长。他率领队伍灵活机动、出其不意,利用熟人熟地的优势,先后与日寇作战数十次,战功突出,为打击日寇,配合正规军作战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滇西抗战史上的一面旗帜。

1943年5月,日寇由芒市、遮放、捧线(缅甸)集中兵力围剿龙潞游击区,第四大队首当其冲,被日寇打散。在激烈的战斗中,副大队长张大雄腹部受伤,大队长杨思敬被冲散,隐蔽在小平河明其坤家的窝棚里,因叛徒出卖,不幸被俘。杨思敬在狱中,面对各种诱惑,不为所动,受尽各种酷刑,始终坚定不渝,没有丝毫的屈服,让日寇无计可施。同年11月在中山万马河跳崖,壮烈牺牲。杨思敬英灵长存,他的英雄壮举传遍滇西大地,人们永远记住了这位为国为民、坚持抗日、至死不渝的热血青年。

1987年7月,杨思敬被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1993年,他的英雄事迹被编入《中华英烈大辞典》,被人们誉为滇西大地上的“狼牙山五壮士”。

如今,抗日烈士杨思敬事迹陈列室既是承载英雄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进展厅的人们在历史图片前驻足,于文字间穿行,在与历史的对话中,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程愈发清晰,英雄们不怕牺牲、向死而生的革命精神直抵人心。这精神化作力量,让我们更懂得珍惜今日的安宁幸福,也让爱党爱国的信念在心中扎得更深更牢,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在传承中勇毅前行。(德宏融媒 记者李芷妤 明雄忠 蒋薇)

编辑:张义瑶(实习)    责任编辑:徐毅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