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城市网盟联播 正文
美食邀客享 南华菌正鲜
人民网    08-12 10:12:56

晚上包间的客人要加份松茸刺身,阳麦粑粑换成荞麦饼……”下午四点刚过,刘晓彤又在新店里忙得脚不沾地,核对菜单、接听“热得发烫”的订餐电话,为即将到来的晚间客流高峰做准备。

暑期,正是每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野生菌的“黄金赏味期”,这些天正赶上第二十二届南华野生菌美食文化节,来自天南海北的食客冲着“菌香”来到南华,刘晓彤的两家店每天有120多桌客人,60多名员工与她虽然忙得不可开交,但却有条不紊。

12

在南华的山林间,野生菌破土而出。人民网记者 虎遵会摄

“从早上8点到晚上11点,除了中午吃饭花1个小时,其他时间都闲不下来。”刘晓彤边说边检查起每张餐桌摆放的距离,安排服务员调整以便让顾客坐得更舒适。

今年6月刚开业的新店是刘晓彤在南华县开的第二家野生菌餐馆,毗邻南华国际野生菌交易中心和高速路口,“在新店客人可以体验采菌、买菌、洗菌、做菌,更有来到菌乡的参与感。”刘晓彤说。

今年是刘晓彤在南华从事餐饮行业的第37个年头,没有丝毫的懈怠或“审美疲劳”,相反,她越干越起劲。

“生在南华、长在南华,我们一家人都是做餐饮的。”1988年,刘晓彤在南华县龙川镇开起一家五六平米的小吃店,算是自立门户开启了创业生涯。

小吃店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一抓一大把”,怎样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好在“菌出山林”的南华给了刘晓彤答案。

2003年,南华县第一届野生菌美食文化节举办。有什么样的底气才敢给菌子和美食“过节”?这个位于昆明和大理之间的小城,靠着丰富的野生菌和美食资源,渐渐打响了“野生菌王国”“中国野生菌之乡”“中国野生菌美食县”的名号。

南华野生菌“出圈”,当地的人气也渐渐旺了起来,2006 年,刘晓彤便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商机,开设了野生菌火锅店,成为南华县第一批赶上这股“潮流”的人。

一路走来,刘晓彤积累了不少“秘诀”。

“‘鲜’是第一位的。”刘晓彤说,“如今,野生菌在很多地方都能品尝到,但南华野生菌的‘鲜’,是独一无二的。”雨季,每天凌晨四点多,最新鲜的野生菌就会被农户采摘下来,送到她店里。这样的新鲜,为食客们带来了纯正、天然的美味。

口味要“精”。“小时候我爸爸做野生菌做得特别好,煮一大锅菌子,放上一罐红烧肉罐头,光闻到那个香味就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刘晓彤回忆着小时候的口味,原创了野生菌狮子头、红烧肉牛肝菌等菜品,把记忆中的美味分享给更多人。

13

南华美食。南华县委宣传部供图

匠心传承,坚守本味。“店里的厨师一干就是二三十年,老味道需要传承。新来的厨师都要经过统一培训,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大家也会共同研发新菜品。"

忙碌填满了日子的缝隙,收获的果实也在悄悄生长。从一家店到两家店,从20多个菜品到50多个菜品,从零散经营到规模化运营,刘晓彤的“奋斗史”,正是南华野生菌美食行业从零散起步到规模化发展的生动缩影。

“既有鲜度也有服务,要有口味还要兼顾价位,菜品要传承记忆中的风味也要推陈出新。”同样在南华县餐饮业打拼二十余年,南华餐饮行业协会会长杨勇对近年来南华餐饮美食行业的变化感同身受。

“南华不仅有名菌,还可以利用美食资源打造出叫得响的名菜。”2017年,成为协会会长后,杨勇带动协会成员致力于南华美食的创新传承,到各地推广交流,也利用野生菌美食文化节等节庆活动让美食成为各地文化交流的纽带。

依托丰富的野生菌美食资源,南华已举办了二十二届野生菌美食文化节,打造了众多有口皆碑的“云南餐饮名店”和11家30年及以上的“餐饮老字号”,野生菌和美食成为了南华的特色IP。

截至目前,南华县共有餐饮业经营主体2715户,限额以上餐饮企业38户。今年1—5月,餐饮业营业额达2.29亿元,同比增长38.75%。

14

第二十二届南华野生菌美食文化节川滇美食争霸赛上烹饪出的美食。南华县委宣传部供图

作为第二十二届南华野生菌美食文化节的系列活动之一,川滇美食争霸赛于8月7日热辣开赛。来自四川、云南各地的数十位厨艺高手汇聚在南华县非遗美食街,现场红油翻滚、鲜香四溢,忙碌的灶台间,烟火气蒸腾而上。

比赛现场,“跨界创新”成为了最大亮点:四川的豆瓣酱与云南的乳扇结合,做出了咸香微辣的回锅乳扇;滇西的诺邓火腿搭配四川的干辣椒,炖出一锅醇厚绵长的腊味煲……碰撞中融合的巧思,给这座充满菌香的小城增添了别样的风味。

现场人头攒动,当地市民和游客尽情享用川滇美食——刚被麻辣鲜香的川味点燃味蕾,转眼又沉醉于滇菜醇厚鲜甜的独特魅力中。“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看着这热闹的场景,杨勇由衷感叹,“美食,永远是动人的城市名片。”(人民网 作者雷霁)

编辑:周菁(实习)    责任编辑:孙红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