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广西巴马龙洪自然风景区游人如织,古榕、修竹垂岸吻波,水光潋滟,树影婆娑,渔舟出没于其中,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消暑纳凉。这个曾经的传统农业型村落,如今正以农文旅融合为发展主线,通过产业造血、文旅赋能,让4000多名村民真切感受到乡村振兴的蓬勃脉动。
巴马,被誉为“上天遗落人间的一片净土”。这里不仅山青、水秀、洞奇、物美、民淳,也是远近闻名的长寿养生旅游胜地,独特的生态资源和长寿养生资源吸引着大量“候鸟”人群前往。
“天是蓝的,空气是透明的,水是甘甜的,这里不仅有原始森林、田园风光、生态果蔬农业园,还能体验‘泛舟+烧烤+露营’的野趣,特别放松。”上海游客赵敏一家在龙洪村玩得乐不思“沪”,她说,最近3年每年都来住几天。
“绿水青山、淳朴民风和特色民族文化,是我们发展乡村旅游的最大底气。”文化和旅游部派驻龙洪村第一书记高俊涛介绍,近年来,龙洪村因地制宜探索特色产业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路径,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扎实推进乡村文明乡风建设,为龙洪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生态价值的转化不仅体现在旅游业,更延伸至农业领域。今年3月,龙洪村成立了巴马龙泓生态食品有限公司,将农民散养、散种以及散落在大山里的生态产品收集起来,进行加工、包装、销售,打造“龙洪好物”品牌,推动三产深度融合发展,让“土味”发光发热。
“我们采用‘党支部+公司+旅游’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七彩番茄、甜茶、香椿等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带动当地300余人就近就业、增收致富。”高俊涛告诉记者,龙洪村还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发动村民打造休闲康养、烧烤野餐、自驾露营、研学写生、农业观光采摘等业态,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
“土地流转有租金,田间干活有工钱。”村民老王算了一笔账:把3亩薄田租给农业公司种香椿,年收租金1800元,加上在香椿林务工的工钱,年收入能翻两番。
与此同时,龙洪村紧紧依托文化和旅游部的帮扶优势,投资约350万元,规划筹建乡村“文旅驿站”。在此基础上,联系社会力量,挖掘内部潜力,筹划打造“龙洪一日游”品牌项目,催生“周末经济”“露营经济”,逐渐形成“吃、住、游、乐”全链条旅游业态。村民陈有建说:“过去守着山水受穷,现在家门口就能赚钱,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2023年11月,当高俊涛第一次踏进群山深处的龙洪小学校门时,看到的是破旧的篮球架、掉漆的乒乓球台。“再苦不能苦孩子,大山的孩子更不能缺少享受艺术教育的权利。”高俊涛说。
一年多来,高俊涛四处奔走,为孩子们争取资源。2024年3月,北京希望基金会捐赠21万元教学设备,并出资4.8万元设立“民族艺术非遗传承班”;2024年10月,巴马篆寿慈善联合会出资3.8万元,购置24套演出服和4面铜鼓;2024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机关工会送来127件手织品、故宫小书包、图书及文创产品,并为5名学生颁授《中国文化报》小记者证;今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财务司批复1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建设民族音乐教室、编写校本教材和参加社会公益排练和演出活动。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巴马境内居住着瑶、壮、汉、仫佬、毛南等12个民族,其中,瑶族文化艺术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素有“有瑶无处不有鼓、有鼓无处不有舞”的说法。
如今,“民族艺术非遗传承班”每周安排三节课,由当地的民族艺术非遗传承人授课,截至目前已培养民族艺术小传承人40余名。“过去招生要挨家挨户劝,现在隔壁村的孩子都想来。”龙洪小学校长陈武堂说。
最直观的变化写在孩子们身上。腼腆的留守儿童开始自信乐观,主动举手领唱,还能踩着鼓点转身、劈叉。国家艺术院团来到村里慰问演出时,孩子们登台演出,受到大家的好评。“那天我第一次觉得,我们被看见了。”龙洪小学四年级学生卢诗琪说。
据了解,国家京剧院捐赠的价值388万元的舞台设备即将落地龙洪村。“以后在村里就能看大戏啰!”村民黄莉开心地说。(中国文化报 记者宾阳 通讯员莫曲)
龙洪小学的孩子们乐观自信 高俊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