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云南,最令人神往的莫过于餐桌上的那盘野生菌。从农贸市场的新鲜交易,到街边小馆的菌子火锅,再到高端餐厅的松茸料理,野生菌已经成为云南人餐桌上的时令主角,更吸引着全国各地的食客千里奔赴,只为这一口“山珍”的极致鲜美。
近年来,在政策的扶持和产业不断完善下,云南野生菌产业蓬勃发展。据云南日报8月12日报道,随着《云南省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深入实施,依托政策精准护航与科技硬核支撑,云菌产业正加速“破土成金”。云南野生食用菌资源冠绝全国,占全国商品量的70%以上,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野生菌王国”;2024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达119.41万吨,总产值突破472.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22%和7.08%,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高原特色优势尽显,云菌香飘四海;2024年,全省303个交易市场总交易额高达194.29亿元,其中木水花市场单点交易额突破110亿元,百亿级市场体系傲视全国;昆明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食用菌出口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10545.67吨,创汇6.65亿元人民币,同比稳步增长……一组跃动的数字,印证着云菌产业的蓬勃活力。
未来,云南野生菌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保护和发展平衡的话题。一方面,野生菌的生长依赖特定森林生态系统,过度采集可能导致菌种退化、森林生态失衡。过去,掠夺式采摘也曾使松茸等珍稀菌类资源量下降,2025年云南大理苍山也曾发生野生菌遭游客掠夺式采摘事件,引发舆论哗然。近年来,云南各地立足地理禀赋,因地制宜推行科学种植模式。临沧市组建护林组,守护野生菌生长环境,推动林地“生菌变金”。云南松茸主产区之一的迪庆藏族自治州,通过“封山育茸”“包山扩繁”等创新模式,有效增强村民的保育促繁意识,减少无序采摘行为,实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动态平衡,为“云菌”金字招牌筑牢根基。虽有宝贵经验,但云菌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仍需警惕市场需求增长对自然资源的压力,警惕过度开发对生态的潜在威胁。唯有坚持保护优先、科学利用的原则,才能确保野生菌这一自然馈赠能够永续造福人类。
另一方面,也要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政策科技赋能,充分挖掘菌物资源的经济价值,推动产业不断升级。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可借助云南旅游的千万级客流实现野生菌产业发展的突围。云南作为中国旅游大省和“野生菌王国”,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与文化资源,通过“文旅+菌业”的深度融合,可进一步释放野生菌产业潜力,延长产业链、提高野生菌产品溢价,实现从传统农业向高附加值产业的升级。未来,政府、企业还可通过协同协作,将“采菌—吃菌—买菌—护菌”打造成云南旅游的新IP,让野生菌从山野珍馐升级为全球餐桌上的“云南名片”。
云南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证明,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非零和博弈,野生菌开发,更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通过原生环境保育、科学采摘、合理开发,云南野生菌定能做到“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期待未来进一步强化可持续管理,让这一云南特色产业真正成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典范。(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李雪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