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从滇池流域综合治理的“生态革命”到石漠化地区的“绿色逆袭”,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昆明样本”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春城路径”……近年来,昆明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绿色为发展底色,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价值转化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即日起,昆明日报联合昆明市生态环境局推出《一路向南看“两山”》系列报道,沿昆明经开区、宜良县、石林县等生态建设主阵地深入采访调研,全景展现昆明在“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中的创新实践。当下,昆明这座被绿水环绕、青山环抱的城市,正以实实在在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诠释“两山”理念的深刻内涵。
6年前,本报刊发《老左的“旁门”大道》报道,讲述农民企业家老左带领团队,用12年时间将宜良县玉龙山2000多亩荒石坡变成冬林苑花海的传奇故事。时隔6年,冬林苑有何变化?
记者一行从玉龙山山脚出发,驱车沿着山路盘旋而上。眼前,绿树成荫的山间公路蜿蜒,千亩三角梅盛放,山路两旁是精心修剪、造型别致的彩色花廊,山顶身披青绿,紫红色的三角梅点缀山间。从昔日的“石头山”到生物多样性富集的“七彩花园”,冬林苑创造了一个“愚公造林”的奇迹。
“愚公造林”
100多万棵植物绿满山
“冬林苑一年四季色彩缤纷,春天山花烂漫、夏天绿意盎然、秋天层林尽染、冬天樱花娇艳,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色彩。”宜良绿兴苗木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汤幼猛介绍。
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乱石遍布、寸草难生、石漠化肆虐的“生态洼地”。蜕变始于2007年,绿兴苗木有限公司负责人老左站在玉龙山山脚,看着眼前荒芜的山坡,心想:如果在这里种上树、修起路,会是怎样的景象?周边村民会得到怎样的益处?他决定,要在这里造一个苍翠满山、繁花如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家园。
“荒山复绿是提升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也能为子孙后代打造绿色宜居的生活环境。在复绿的过程中,企业可以找到转型发展的新路子,两全其美。”汤幼猛说。
面对5000多亩荒地的严峻挑战,建设者出智出力,以技术攻克难题、以信念坚定决心。针对石漠化土壤贫瘠问题,采用改良土壤、节水灌溉等技术,通过混交造林模式,种植三角梅、樱花等耐旱植物,形成多层次的生态屏障。历经10余年攻坚,用100余万株绿植覆盖裸露的石头山,森林覆盖率从不足20%提升至今天的80%以上。这一成果,被列为全国石漠化治理典范,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生动的体现。
精打细算
社会经济效益“双持续”
荒山种树,不是一时冲动的理想主义,而是深思熟虑的长期主义。“光有投入没有产出,企业就无法生存,这项绿色事业也难以为继。”汤幼猛说。
冬林苑蜕变的背后,是一笔笔精打细算的账目。其中,企业负责人的“3棵树”经验最为出名,即种下3棵树,3年后卖掉一棵树,换回投资成本;6年后卖掉第二棵树,让企业可持续发展;剩下一棵树,根深叶茂,守护绿色生态,造福子孙后代。
18年来,冬林苑种下三角梅、蓝花楹、冬樱花、黄花风铃木等花木100多万棵。据了解,冬林苑现在每年能培育三角梅100多万株,单是销售三角梅也能为企业带来不少利润。
企业活了下来,也带动周边群众劳动就业和增收致富。槽沟村村民胡光祥进入宜良绿兴苗木有限公司工作已有5年,他既是种树人,也是护林员。“以前干农活收入少,现在一年收入4万多元,一家四口的生活也得到改善。”胡光祥说。
生态修复成果一步步转化为真金白银。宜良县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村民参与”的模式,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千亩三角梅海、樱花谷等景观,并配套生态康养中心与智慧监测系统。荒山变花海,游客纷至沓来,如今的冬林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免费打卡地,一年四季游客络绎不绝,带动周边民宿、农家乐等业态蓬勃发展。
为实现“美丽风景”到“美丽经济”的转变,公司以“山水康养旅居”为理念,以花为媒、绿为底,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以旅兴农、以旅富民、农旅共生,让附近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角。同时,依托四季花海,打造一片隐于自然山水间的诗意栖居地,让游客体验沉浸式旅居,享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带动宜良从“旅游目的地” 向“旅居目的地”转变,玩在宜良、住在宜良,构建宜居、宜游、宜业的长居生活新场景。
转战工业园区
从废弃矿坑到“永不落幕的花街”
如今,这支“愚公造林队”再攀新高峰。在宜良县委、县政府和宜良产业园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他们用4年时间,在宜良工业园区将一座地质灾害频发、满是废弃矿坑的山,改造成占地600多亩的宜良苗木生态产业示范园。
“第一次见到这座山时,满目是荒凉的废弃矿坑。”2020年,老左团队受邀治理工业园区旁的废弃矿坑,眼前的景象比当年的玉龙山更棘手,这里地质风险高,矿渣堆积,缺少水源,植物无法存活。如何与石头“抢”绿色?他们再次迎战。
宜良耀明煤业有限公司先后投入6000多万元进行全方位设计和改造,解决了山体地质灾害风险高、危及工业生产安全的问题,改型、平整土地500多亩,新建集灌溉、防火、景观功能于一体的蓄水池7个,容积达5万立方米。同时,架设输电线路,铺设园区道路和输水管网,种植花卉苗木40多万株。曾经的废弃矿坑,如今焕发出勃勃生机。示范园里,各色植物用绚烂花色掩盖矿坑痕迹,几十万株蓝花楹、冬樱花、雪松等构筑绿色屏障,有着紫薇编织的“孔雀”、黄连木修剪的“宝塔”的200亩造型盆景区成为网红打卡点。
当年在玉龙山总结的“3棵树”经验,如今有了新内涵——生态树消除地质灾害,保障工业园区安全;景观树让以前躲着矿坑走的游客,现在追着美景来;文旅树则依托宜良“苗木大县”的品牌,打造“永不落幕的花街”。
每年春天,园内蓝花楹盛开,形成连绵的紫色花海;到了冬季,冬樱花绽放,如粉色云霞铺满山坡。这些景观不仅吸引游客,还成为苗木产业的“活广告”。
“生态治理+产业培育”
绿色发展模式辐射全县
苗木生态产业示范园证明,生态治理不是财政包袱,而是发展新引擎。目前,宜良县正将经验推广至全县684公顷荒山治理中,并吸引吉林、海南等省考察学习,成为跨区域生态合作的“活教材”。
冬林苑和苗木生态产业示范园的故事正是宜良生态建设的缩影。
近年来,宜良以“绿美宜良”行动为抓手,交出一份亮眼的生态成绩单:截至目前,宜良县已完成生态修复面积2.54万亩,各类荒山、荒坡基本实现植绿;率先开展“绿美宜良”行动,完成造林5.19万亩,恢复造林1897亩,义务植树9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47.75%;全方位构建绿美生态廊道,新建学府路绿道2.4公里,打造绿美公路6.3公里、口袋公园3个,逐步形成质量高、特色鲜明、群众赞赏的综合公园、口袋公园、主题公园等园艺园林公园体系,建成区绿地率达4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14平方米。
“我们坚持‘生态治理+产业培育’双轮驱动,通过将废弃矿山转化为苗圃基地、生态公园等业态,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宜良县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宜良县累计修复矿山37座,生态修复率超90%,于2023年获评“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3年,宜良县苗木产业年产值达18亿元,位居西南第一。
站在新的起点,宜良县正谋划“生态银行”等创新机制,以“生态治理+产业培育”为导向,打造42个生态乡村旅游项目,如花田梯田、菖蒲大草原等,形成全域生态旅游网络。未来,宜良县将继续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让更多荒山变“金山”,绘就乡村振兴的绿色画卷。(昆明日报 记者李思娴 董宇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