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 当这首熟悉的童谣在电影《南京照相馆》中响起时,我忽然意识到,它不仅是南京孩子口中的童年旋律,也在昆明的街巷里代代相传。这首跨越地域的童谣,如同一条隐秘的纽带,将两座城市在烽火岁月中的记忆悄然相连,也让我对这部聚焦南京大屠杀的影片生出别样的期待。
影片将镜头对准战火中的 “吉祥照相馆”,这家原本定格幸福瞬间的方寸之地,在日军铁蹄下成了乱世中的临时避难所。而那首 “城门城门几丈高” 的童谣,竟成了特殊年代的计时工具 —— 每当日军强迫冲洗照片时,人们便以童谣哼唱时长来控制显影时间。熟悉的旋律在此刻褪去了童真,化作对侵略者暴行的无声控诉,也成了南京与昆明两座城市共同的历史注脚 —— 同样经历过战争阴霾的它们,都曾在烽火中守护着文明的火种。
影片中,刘昊然饰演的邮差阿昌,本是乱世中苟活的小人物,在日军枪口下冒充冲洗工求生时,眼神里的恐惧与迷茫,恰似两座城市中无数普通人的真实写照。但当一张张屠城罪证在显影液中浮现,他内心的良知被唤醒,从怯懦求生到冒死守护真相,这份觉醒正是民族精神的缩影。王骁饰演的老板老金则如磐石般坚毅,他的照相馆既是避难所,更是真相的藏身处。面对日军威逼,他用智慧守护着承载罪证的底片,宛如两座城市共同的精神象征:纵使风雨如晦,仍坚守尊严与希望。
片中一幕令我动容:老金缓缓降下照相馆的背景布,长城的雄姿、黄鹤楼的巍峨、西湖的温婉次第展开。避难的人们望着这些从未踏足的山河胜景,齐声唱起 “城门城门几丈高”,歌声在狭小空间里激荡。这场景让人想起,昆明也曾在抗战中成为后方重镇,无数人在敌机轰炸下守护文化命脉。两座城市的人们虽隔千山万水,却在战火中共享着对祖国山河的眷恋,这份深情在绝望中愈发炽热。
不同于宏大战争叙事,影片以照相馆为切口,用普通人的挣扎与坚守勾勒历史伤痕。那些在显影液中逐渐清晰的影像,如同南京城墙的弹痕、昆明街巷的残垣,虽会随岁月斑驳,却永远镌刻着民族的记忆。阿昌藏起的底片、老金守护的背景布,都是普通人在黑暗中点亮的微光,让真相得以留存,让尊严未曾磨灭。
散场后,童谣旋律仍在耳畔萦绕。南京的血泪与昆明的烽烟,虽故事不同,却在这首童谣里达成了历史共鸣。影片让我们看见,两座城市在战火中都曾经历过恐惧与抗争,都用坚韧书写着民族的不屈。这不仅是对南京大屠杀的铭记,更是对所有战争创伤的回望——唯有将这无数城市的苦难一同镌刻于心,才能真正懂得和平的分量,才能让 “城门” 守护的安宁永不被战火惊扰。(昆明信息港 评论员合宇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