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昆明市创新建立滇池流域水系联排联调机制,并整合原昆明市城市排水管理处和原昆明市滇池水生态管理中心,成立昆明市滇池流域水系联排联调中心(以下简称“联排联调中心”)。滇池流域水系联排联调机制建立两年来,昆明市以统筹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为核心,通过整合“河、湖、厂、网、闸、泵、池”等设施设备,对清水、污水、雨水“三水”实施一体化智能调度,探索出一条高原湖泊流域系统治理的新路径。
开源节流保水量 让水多起来
长期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昆明市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滇池治理体系逐步完善,治理成效显著,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由于滇池特殊的生态环境、地形地貌特征、水网分布、气候条件、现有污水处理能力、城市生活生产需求等综合因素,昆明市仍存在水旱灾害频发、水污染尚存、水资源短缺、水生态脆弱、涉水管理有待统筹提升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2023年7月,在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下,滇池流域水系联排联调机制应运而生,其目标就是坚持系统、生态的理念,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总体要求,统筹滇池水质保护和防洪排涝,整合滇池流域的各项设施设备,对湖水、河水、尾水、污水、涝水、补水统一进行调度,实现保安全、保畅通、保水质的目标,为促进滇池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保障。”昆明市滇池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滇池流域水系联排联调机制建立后,昆明市滇池管理局、联排联调中心对35条入滇河道的来水水源、水量、水质等情况进行调查,根据河道补水需求、水系连通及通道情况,制定《牛栏江—滇池补水调度方案》和《流域29座水质净化厂尾水调度实施方案》,在保障城市供水基础上,对牛栏江来水、水质净化厂尾水进行调度。同时,开展系统的排水和水源调查,开展清水剥离整治工作,把水留下来、用起来。
“比如,调查中我们发现,旱季时西园隧洞平均每天约有60万立方米水质净化厂尾水、34万立方米湖体渗漏水等来水直接外排,未得到有效利用。之后,我们采取闸门调度、修复渗漏点、水质净化厂间调度处理等措施,对这每天107万立方米的来水进行整治,在2023年10月解决了西园隧洞合流水外排问题。”联排联调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10月25日起,大清河日均约42万立方米的水质净化厂尾水被调度到外海;2024年1月25日起,导流带日均约18万立方米的尾水被调度到草海;2024年5月9日起,每天约12万立方米的污水被调度至昆明市第十三水质净化厂进行处理,尾水排入草海;逐步完成莲花池、海源河、花渔沟、青苔河、悠扬河、落索坡村等地的清水剥离工作,实现每天4.6万立方米的清洁水源剥离,剥离清水调度入河入湖……这一系列措施,不仅达到了让清水留下来、污水得到全处理的目标,而且这些水全部作为补水进入滇池,使得入湖水量每年增加约3.9亿立方米,提升了滇池湖体的水动力。
科学调度提效益 让水动起来
结合滇池湖体水质和补水水源特点,滇池流域水系联排联调机制按照“能用则用、优水优用、一水多用”原则,从水质、空间、时间等维度优化滇池补水调度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改善滇池水环境。
“工作中,我们进一步推动实现湖水内循环、补水通道更优化、补水科学化。”联排联调中心相关负责人解释,从水质上看,滇池外海化学需氧量较草海高,但总氮、总磷明显比草海低。2024年以来,通过藻水处理站的藻水分离气浮工艺,把外海水体化学需氧量降低到草海同等水平,且成本、总氮、总磷都远低于牛栏江来水、水质净化厂尾水,为引外(海)济草(海)、实现湖水内循环奠定了基础。“目前,我们已通过西园隧洞配套管网,将外海藻水处理站每天约35万立方米的尾水补水草海。同时,正在加快推进外海藻水处理站与西园隧洞排水管道连通工程,今年内外海藻水处理站尾水调入草海能力将超过每天100万立方米,草海水体通过连通泵站再回到外海,实现‘引外济草、内水循环’目标。”
“从空间上看,由于牛栏江补水通道不够优化,导致盘龙江以东的9条河道有效补水不足、水体流动性差,而且受湖流影响,外海北部湾的补水长期滞留,不能快速进入外海湖心,影响补水效果。”该负责人表示,为解决上述问题,联排联调中心认真分析盘龙江以东河道水质、入湖口位置,把牛栏江—金汁河—大清河作为牛栏江补水新通道,使牛栏江来水能够引入盘龙江以东、外海湖心,解决盘龙江以东补水匮乏问题,增强水动力,减少雨季草海入湖总磷负荷。
同时,还把牛栏江补水量和滇池的水质变化结合起来,划分时段、科学调度,根据不同时间段滇池水质变化情况,动态调整牛栏江补水量。“具体来说,1至4月滇池水质较好,少量补水;5至8月受雨季影响,以排水为主,原则上不补水;9至12月,集中有限水资源大量补水,进一步降低补水成本、改善整体水质,在有限水量下最大化提升补水的生态效益。”该负责人介绍。
挖潜增效保水质 让水清起来
“由于城镇污水处理厂分布不均,昆明出现主城8座污水处理厂‘吃不下’、环湖6座污水处理厂‘吃不饱’并存的情况。”联排联调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这一情况,联排联调中心结合污水处理厂区域分布、处理规模、运行负荷、发展预期等情况,编制完成流域水质净化厂污水厂间调度方案,打破不同污水处理厂纳污范围相对独立的格局,将滇池流域污水收集处理划分为中枢片区及北部、西北、东南、环湖5大分片区,通过实施连通工程、污水转输工程、泵站扩容提升工程等,让分片区和中枢片区实现互联互通。在分片区出现污水处理不了、个别污水处理厂检修等情况时,将污水输入中枢片区,或者通过中枢片区再转输至其他分片区处理,平衡不同片区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实现污水处理最大化,提升流域整体处理效能。之后,水质净化厂尾水通过入湖河道、湿地进一步净化后回补滇池,实现“水质提升—水资源循环”的良性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昆明还开展污水处置厂之间联排联调,优化重点泵站的运控调度机制,让运行负荷较高的污水处理厂少接收污水、运行负荷较低的污水处理厂多接收污水,将滇池流域各污水处理厂旱季运行负荷率控制在85%以下。针对西园隧洞每天约13万立方米清污合流水问题,通过调度学府路泵站、凉亭泵站、云大西路泵站、张峰泵站和新建管道转输等方式开展整治,2024年5月14日起,西园隧洞实现污水零排放。
联排联调保安全 让水畅起来
根据滇池的地势特点和降水情况,在联排联调工作中,昆明按照“高蓄、上截、中疏、下泄、低排”的原则,统筹开展滇池保护治理与城市防洪排涝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联排联调,让更多的清洁雨水分时段、分通道、逐步错峰进入滇池,既有效防范了雨季溢流风险,也实现了城市防汛安全。
“联排联调中心成立后,建设联排联调智慧平台,通过强化‘事前预警预报、提前布防,事中辅助决策、统一指挥,事后总结评估、优化系统’的全过程管控,整合气象、水文、水务、交警、生环、滇管、排水公司等多家单位数据,对河、湖、厂、网、闸、泵、池进行精准调度,助力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积涝、极端能处置’的防汛排涝目标。”联排联调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同时,联排联调机制还将主城上游26座水库3.66亿立方米的总库容、53座面山雨洪调蓄池30.75万立方米的单次最大调蓄量以及111.8公里的截洪沟库容加以充分利用,加强对城市面山洪水的错峰调蓄,就地就近截住雨水原地蓄和渗,把山洪水有序引入河道,减轻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冲击,确保城区排水系统正常运行。
“我们制定主城重要防汛排涝设施联排联调工作规则,把水质净化厂、排水管网、河道、滇池水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对厂、网、闸、泵、池进行分级分类调度,并以保障城区防洪排涝安全为重点,建立滇池—入湖河道水位、水量联动调控机制,合理调控滇池水位,减轻对入湖河道的顶托,确保行洪顺畅。”该负责人表示,目前,昆明的移动抽排能力已从“十三五”时期的19.5万立方米/小时提升到70.66万立方米/小时,2024年以来发生的强降雨中,主城淹积水情况较往年同等量级降雨均有所减轻,且都在时限内完成处置,大幅提高了内涝防治工作水平。
未来,联排联调中心将继续以“精准调度、系统治理”为核心,通过清水“活源”、污水“提质”、雨水“保安”的全链条管控,持续推进滇池流域水资源的科学配置、水生态的持续改善、水安全的有效保障,并继续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为绘就滇池“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贡献力量。(昆明日报 记者孙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