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也精品咖啡”门口,沿街梧桐树旁坐满顾客。
巡津街咖啡品牌墙。
旧办公场所被改造成咖啡店。
咖啡店的产品展示区。
咖啡师小火灼烧松柏木释放香气。
豆花米线拿铁。
顾客边喝咖啡边弹吉他。
咖啡起源于埃塞俄比亚,昔日的舶来品如今在国内形成了独特的消费群体和市场,走进城市的各个角落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昆明,人们在咖啡馆聊天、办公、休闲,咖啡馆的地域风味产品也不断拓宽人们对“云咖”的认知。随着数量超2000家且仍在增加,咖啡馆深深嵌入昆明的生活空间肌理,成为昆明城市新文化气象、新业态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城韵味藏在咖啡馆中
在昆明提到咖啡,绕不开翠湖。然而近两年,越来越多人将视线向巡津片区望去,这里逐渐发展成市区咖啡馆较为密集的区域,坐落在这里的咖啡馆吸引大量市民和游客光顾。巡津街历史悠久,商贾气息浓厚,清代时被称为“云津夜市”,是当时的昆明八景之一。民国时期是昆明最摩登的街道,很多历史名人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如今,走在巡津街上,还能看见裴氏楼、盘龙阁、止园旧址、东寺塔等历史建筑,加上街区遍布的梧桐树,这里被称为昆明的“武康路”。
第一个在巡津街开咖啡店的曹大我对这里情有独钟,他认为坐落在铁皮巷和巡津片区的咖啡馆为人们感受精神文化滋养提供了舒适的场所。“这条路的梧桐树特别好。”除了梧桐,古建筑、石墙的厚重感与小巷民居的烟火气让他决定在2021年开一家社区咖啡店。起初,在7平方米的“翠咖啡”里,客人大部分是周边居民。客人逐渐多起来后,他沿街摆了12套露营桌椅,还装饰了自己种的三角梅、竹子、绣球花等植物。正坐着品咖啡的胡爽来了灵感,取出包里的吉他弹了起来,音符从指尖流出,周围的顾客和路人微笑着看向她。“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这里有许多有趣的咖啡店,今天过来一看果然是宝藏。”胡爽是山西女孩,做“数字游民”的她去过国内许多城市的咖啡馆,她觉得昆明的咖啡馆是独一无二的,有一种小而精、慢而美的姿态,温润地融入街区周边的生态,精致与自然并存的氛围让大家能舒服地聚会交谈、看书听歌、放空发呆……
“翠咖啡”对面更热闹。在300多平方米的“幸也精品咖啡”里,人们在大大小小的桌前落座,沿街梧桐树旁的椅子早已坐满,店员穿梭其间,用心地介绍每款咖啡的萃取方式和最佳喝法。与闺蜜相约到昆明避暑的重庆游客佳佳点了一款名为香柏木松冷萃的产品,12小时低温慢萃的咖啡液搭配云南松柏树提取液和葡萄汁,喝前,咖啡师会在杯口用小火灼烧一块松柏木,让燃烧后的木香融入咖啡中。佳佳目不转睛地盯着咖啡师的每一步操作,脱口而出:“太治愈了。”“在中段,云南豆明亮的果酸跳跃而出,为味蕾带来刺激;到了尾段,豆子本身蕴含的红色花香、柑橘与太妃糖风味逐渐散开,层次丰富,余味悠长。”这是她品尝咖啡后在社交媒体上写下的点评。
街区价值激发咖啡创意
“幸也精品咖啡”咖啡导师李红襄介绍,“幸也精品咖啡”来自普洱,成立于2022年,2024年底在巡津街落地昆明首家精品咖啡店,目前日均客流量500余人次。“我们希望把山野中的咖啡带到城市,在稳定出品的同时为客人带来惊喜。”点单率较高的“酸木瓜A.S.特调”“豆花米线拿铁”“苍雾梅酿”将咖啡与云南味觉符号关联;室内空间将榆木、柚木与极简设计结合——即是精品咖啡馆,又是创意咖啡社区。
在彩云里经营酒馆的周天昶是“幸也精品咖啡”的常客,每天16:00准时与3只宠物狗出现在梧桐树下的小桌前,点一杯冰SOE美式。他说,在这里,赏心悦目的空间、用心经营的理念、极具产品力的咖啡,让他可以整理思绪,在工作前得到放松。
西山区金碧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毕虹介绍,近年来,铁皮巷及巡津片区先后引入上山喝茶×OMG×李水仙联名茶咖小院、“幸也精品咖啡”、真高兴咖啡、吉茶阿布等特色品牌,咖啡餐饮文创主体增至42家,年产值达2000万元。“咖啡+空间”“咖啡+服装”“咖啡+文创”等快速发展的跨界融合业态也不断涌现出新的生命力。围绕再现城市记忆、重置功能业态、塑造场所精神等要求,街道将继续挖掘片区文旅资源,延续历史记忆轴线,以咖啡产业论坛、城市飞盘比赛等年轻化活动引流,持续放大“精致烟火气”品牌效应。继续盘活片区闲置资产,全力推动盘龙路25号、市文印中心等项目,通过引入多元品牌优化业态结构,构建“咖啡探店—文化体验—餐饮消费—文创采购”闭环动线,加速形成“创始人聚落”生态,推动历史建筑与现代商业有机融合。继续推动片区提升改造,锚定“滇派文旅会客厅”定位,引入书店、文创、博物馆、酒店等业态,构建“全天候、全龄段”文旅消费生态圈。 (昆明日报 记者冉光雯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