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正文
烽火刻名“海青”处,山河永记英雄魂
大庆网    08-18 16:42:25

编者按:

抗战岁月,家国蒙难。

在大庆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无数生于斯、长于斯或战斗于斯的英雄儿女,以超越生命极限的顽强意志,在极端艰险的环境中浴血奋战,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东北抗日联军历史上的悲壮篇章。

英雄虽逝,精神永存。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本报推出“铭记抗战历史 致敬抗联英烈”专栏,走进大庆抗战人物和抗战历史,聆听大庆最深沉的英雄赞歌。

李海青塑像。

李海青塑像。

当导航念出“海青屯”“海青广场”……你是否想过,这些看似平凡的地名,竟是那段抗日烽火的历史见证?

李海青,本名李青山,祖籍山东,早年逃荒至肇州县新福乡李木匠铺屯。少年时饱尝艰辛,为地主做苦工,后投身绿林,聚众数百人,活动于松嫩两江流域,官府怯撄其锋,名震数百里。

“1924年,李海青率领的‘海青绺子’百余人被黑龙江督军吴俊生收编,救国志始萌。”今年70岁的肇州党史专家于雪松讲述道。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日军铁蹄踏向黑龙江。黑龙江军事总指挥马占山力主抗日,亲赴监狱释放了两年前因“命案”而被关在此处的李海青,将其官复原职,并命其自费招兵抗日。李海青当即变卖全部家产——耕地100多垧、房屋20多间、四挂马车等,迅速集结3000余人,组成3个团,日夜操练。马占山委任其为“抗日救国军”别动队总队长。

1931年11月4日,震惊中外的“江桥抗战”在嫩江畔爆发,打响了中国武装抗日的第一枪。李海青部奉命在三间房一带阻击日军,激战两周,击毙日伪军400多人,自身亦牺牲500余人。

1932年,李海青组建“东北民众抗日自卫军”,他率部南征北战,攻克扶余、三打昂昂溪、三袭安达火车站,在肇州五进五出,给予日伪沉重打击。在特殊历史环境下,其抗日斗争兼具武装反抗与筹措军需的行动,民间称之为“闹海青”。“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后,李海青在北平西部组建抗日游击队抗击日寇。1937年被叛徒杀害,时年48岁。

李海青曾在今大庆市大同区双榆树乡购买耕地80垧,盖房15间,雇人开垦立屯,携眷居住。当地百姓为纪念这位抗日英雄,将此地称为“海青窝堡”,后更名为“海青屯”。

英雄的名字与事迹,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在我小的时候,我爷爷总给我讲,李海青常在三肇地区活动,一说要组织抗日队伍,乡亲们都积极响应。那时候条件多艰苦啊,可大家就有一口气——不能让日本人欺负咱中国人!”肇州县新福乡70岁的庄国霞大娘说。

以李海青名字命名的“海青广场”。

以李海青名字命名的“海青广场”。

在肇州县城,一座以英雄名字命名的“海青广场”巍然矗立,广场中央的李海青塑像目光如炬,仿佛仍在守望这片他曾誓死捍卫的土地。每到清明等传统节日或重要抗战纪念日,总有群众自发前来,向塑像敬献鲜花,寄托哀思。这里不仅是对英烈深切缅怀之地,更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英雄的精神在年复一年的瞻仰与追忆中得到传承。

英雄的名字不能忘记,英雄的事迹更不能忘记!从“海青屯”到“海青广场”,都在无声诉说着李海青与万千抗联志士的赤胆忠魂与不屈抗争。这些镌刻在乡土里的名字和事迹在提醒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承载着无数不屈的抗争与荣光,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征途。(作者 李琦)

编辑:王佳琪(实习)    责任编辑:钱嘉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