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藩与患者交流。
清晨8点不到,88岁的云南省荣誉名中医、云南省著名中医眼科专家苏藩,已经来到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脚步稳健地走进眼科诊室。
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对于从医超过一甲子的苏藩来说,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工作至今65年,他坚持每周出诊、参与疑难病例查房、临床带教等。作为云南中医眼科的奠基人,他首创“眼底血证”中医诊断及辨证施治的诊疗体系,培养了几代学术传承人。
从全省首个中医眼科
到国家级工作室
在云南省中医医院,经常能看到88岁的苏藩快步穿梭在门诊楼和住院部之间。在他的带领下,云南中医眼科用65年的坚守,书写了一段从无到有的发展史。
苏藩1937年出生,1976年,39岁的苏藩作为全省唯一选派的医师,赴原成都中医学院跟随全国眼科名老中医陈达夫进修。
当时云南还没有独立的中医眼科,眼底出血被统称为“暴盲”。这次进修成为转折点,他回到云南后,开设了全省首个中医眼科门诊。1983年,他被调到云南省中医医院工作。
苏藩博采众长,跟随吴佩衡、姚贞白、陆巨卿等名医,以及陈达夫、陆南山、姚芳蔚等全国眼科名老中医深造。在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
他创新性地提出“五轮脏腑学说”,将传统五轮学说发展为眼与脏腑相联系的辨证体系。针对眼底出血这一致盲顽疾,他在前人典籍中“出血必有瘀”的理论基础上,提出“出血必有瘀,有瘀必出血”的新观点,并进一步理清了“瘀”与“出血”之间的辨证关系。同时,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分型,增加了“脾肾阳虚型”,完善了眼底血证的分型体系。这些理论创新,不仅丰富了中医眼科理论体系,更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998年是突破性的一年,“眼底血证”成为云南省卫生厅中医眼科重点专病,相关成果获多项省部级科技奖。
走进苏藩的诊室,荣誉证书记录着这段历程:2011年,“苏藩名医工作室”在云南省中医医院挂牌;2014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国家级“苏藩经验传承工作室”。同一年,苏藩主编的《活血化瘀善治眼底血证临床经验集》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并成为行业指南。
从一张诊桌到国家级工作室,苏藩的脚步从未停歇。即便在退休后的28年里,他依然保持着出诊、查房的工作节奏,坚持带教学生,指导年轻医生读片、把脉。在学生眼中,他一直是一位步履匆匆的老师。
88岁仍坚守临床一线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遗传病,这个病需要终身管理。你就医晚了,视力已经受损,我们一起努力控制疾病进展,帮你保留残余视力和视网膜功能。”诊室里,苏藩为一名患者把脉,解释病情时,声音洪亮、条理清晰,“这个病会遗传,如果你的孩子出现夜间视物困难,一定要尽早带去医院检查。”
20年前,青光眼患者李先生到多家医院就诊,被告知视力坚持不了几年就要失明。“因为遇到苏老,才让我的视力保留了20年,能看着孙子长大。”至今,李先生仍然定期找苏藩就诊。
“这名患者中医辨证为脾肾两虚引起的眼疾。”苏藩介绍,基于临床经验积累,他把中医四大经典《金匮要略》中的苓桂术甘汤,加减中药材剂量后,创新性地应用于青光眼治疗。两个疗程后,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视力有所改善。
这样的病例,在苏藩这里不胜枚举。
“眼科疾病诊疗难度大,我不出门诊,怕患者会担心。我出诊也可以多带带学生,把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传承下去。”作为全国第四批师带徒指导老师,苏藩带教的许多弟子,已经成为科室骨干。云南省中医医院眼科主任董玉就是苏藩的徒弟之一。董玉说:“除了学术,苏老最让我敬佩的就是他的医德。每次出诊,苏老都会给患者加号,他常说人家找过来不容易,一定要帮他们看完。”
坐诊之余,常常能看到苏藩伏案修改书稿。他获得的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眼科学建设与学术发展突出贡献奖”、云南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等荣誉,也激励着科室年轻医生不断向前。
“只要身体还允许,我就会一直工作下去。”朴素的话语,道出苏藩作为一名医者的初心与坚守。(昆明日报 记者张晓莉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