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六国共同唱响大河之歌
云南日报    08-20 08:55:23

8月15日,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十次外长会在云南安宁举行,会议主题为“金色10年:坚守团结初心,共筑美好家园”。

今年,澜湄合作机制进入第十个年头。金色的10年里,云南景洪、大理、安宁见证了六国播撒合作种子,见证了“天天有进展、月月有成果、年年上台阶”的澜湄速度,见证了各领域实实在在的成果。金色的10年里,六国也共同唱响了大河之歌,歌声中有和平、有友谊、有发展、有共同的未来。

今年外长会后,本报记者采访了来自外交学院、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柬埔寨新闻部、越南河内大学等的多位专家,回顾10年的来时路、共话合作中的云南作用,共同展望澜湄合作新的黄金10年,一起期待更精彩、更动听的大河之歌。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

讲师李正阳:亚太和世界都需要澜湄合作

李正阳

“10年来,澜湄合作为促进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繁荣贡献了‘澜湄智慧’和‘澜湄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秘书处、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讲师李正阳表示。

李正阳认为,在全球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持续扩大的背景下,澜湄合作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应变能力,不断提升区域国家“自我造血”与“集体抗压”能力。“亚太和世界都需要澜湄合作,因为它代表着真正意义上的伙伴精神、命运共担,以及追求共同福祉的现代国际关系新形态。”他说。

六国有效破解发展瓶颈,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为世界提供了三点重要启示:一是以发展促和平。六国始终聚焦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建设,将经济互补性转化为发展互助力,证明了发展是携手应对地区问题的金钥匙。二是以团结应挑战。六国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携手打击各类跨境犯罪、应对疫情与自然灾害,建立执法安全合作中心,展现了“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的共同体意识。三是以创新谋未来。从“澜湄签证”便利化到991个“小而美”惠民项目,再到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新领域合作,澜湄合作以开放包容姿态为全球南南合作树立标杆。

澜湄合作机制为何成功?“推土机”精神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这是一种不畏艰难、实干为先的务实态度,也是一种超越国界、平等互信的文化力量。”他从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

宏观上,“澜湄速度”本身就是“推土机”精神的直观体现。10年间,从首次外长会到机制化建设,实现了领导人会议、专项基金、专业领域合作机制的全覆盖。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从蓝图变为现实,中老铁路、暹粒吴哥国际机场等重大项目落地,成为区域联动的“动脉”。

微观上,民生项目深刻展现了合作温度。澜湄合作专项基金支持的柬埔寨乡村供水工程、缅甸农业技术培训中心,以及疫情期间中国向湄公河国家提供的疫苗援助,均是“小而美”、直接回应民众需求的范例。

10年来,云南省在澜湄合作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云南是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纽带。”在李正阳看来,云南是澜湄合作进程的重要见证者和参与者,为机制建设提供物理支点。

他分享了对于云南参与合作的观察:近年来,云南积极在水资源保护、跨境农业、绿色能源、旅游互通、高等教育等领域与湄公河国家展开深入合作;开通多条湄公河国家航线,打造“澜湄快线+”系列班列品牌,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区成为跨境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样板间”……

“澜湄合作正向‘2.0版’加速跃升,这也是以云南为代表的地方省份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拓展发展空间的宝贵机遇。云南应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在三方面持续发力。”李正阳建议,一是深度融入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建设,强化“软硬联通”枢纽地位,提升区域物流效率。二是加快数字经济、清洁能源、跨境电商等新兴产业布局,打造面向湄公河国家的创新合作高地。三是加强民间交往,扩大人文辐射,讲好“澜湄故事”,夯实“民心相通”的社会根基。

越南河内大学

教师吴清香:铁路带来联通,更带来可持续的区域合作

吴清香

8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云南安宁会见来华出席澜湄合作第十次外长会的越南副总理兼外长裴青山。越方表示,愿同中方共同提升铁路联通等领域合作水平。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越南河内大学教师、国际关系学博士吴清香认为,无论是此前越中国际联运列车(河内—南宁)在暂停运营五年后正式恢复运行,还是此次澜湄合作第十次外长会上提到的铁路联通合作,都是两国不断落实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两廊一圈”框架对接合作规划的体现。

吴清香表示,对越南而言,积极参与区域互联互通正是越南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与大国合作伙伴深化合作的关键路径。铁路间的联通不仅具有象征意义,更具现实价值,能强化越中商贸往来、便利人员和货物流通,为两国共同发展注入动力。从文化社会层面上来看,铁路联通不仅是客运载体,更是民心相通的“软性纽带”——这是山水相连的越中两国深化友谊、持久互信的重要基石。当民众能更便捷地往来交流、体验彼此文化语言时,相互理解得以深化、信任得以巩固,这也是“民间外交”的生动实践。

“拿我自身经历来说,作为一名频繁穿梭于越中两国工作、教学与研究的越南人,得知越中国际联运列车(河内—南宁)在停运五年后重启,我深感欣喜。这让多年前,我还是留学生时,乘坐越中国际联运列车赴华的记忆重现。因此,对我而言,两国铁路的联通更是一场穿越边境的人文记忆与文化空间的回归。”她说,当跨境列车停在每个车站时,乘客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从一种生活节奏到另一种生活节奏的转变,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体验。

吴清香认为,在全球供应链因地缘政治冲突、气候变化及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影响而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经济体正日益重视提升自身经济自主性、韧性与灵活性。在此图景中,越中两国加强跨境铁路合作,不仅具有现实效益,更对增强各国经济“免疫力”、提升区域内部连通性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挑战,吴清香建议越中两国建立政府级双边铁路合作机制;优先投资升级越中边境口岸基础设施;试点推行“铁路文化之旅”项目,让铁路与旅游行业协同创造增值效应;建设边境铁路综合物流中心;加强跨境铁路运营双语专业人才培养,让联通的铁路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智慧、可持续的区域合作象征。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高级研究员成汉平:合作机制为地区带来了更多实惠

成汉平

“澜湄合作已成为促进流域国家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10年来,合作机制给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实惠。比如中老铁路给这一地区带来互联互通便利,使老挝由陆锁国变成陆联国。”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浙江工业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江苏省东南亚研究会会长成汉平回顾合作机制走过的10年,认为当前更加需要澜湄合作精神。

他表示,当今世界,全球治理赤字频现,贸易霸凌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向世界展示一个合作共赢的机制,为世界以及区域注入更多的确定性。比如在2024年,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贸易额突破4500亿美元,较10年前翻了一番。中国已经连续3年成为越南、泰国等国第一大客源市场。合作,带来了高含金量的机遇。”

在成汉平看来,澜湄合作是以各方的实际行动构建命运共同体。六国领导人共同倡导了“发展为先、平等协商、务实高效、开放包容”的澜湄精神,推动形成亲如一家的共同体意识,这样的理念已深深融入经济、教育、文化等各领域的合作中。“云南省累计依托澜湄职业教育基地培训8.2万人,来自中国的‘鲁班工坊’在湄公河国家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此外,澜湄签证政策,进一步便利了六国之间的人员往来,释放旅游活力,加强人员交往,促进了国家与国家间的相互了解。”

云南省与湄公河五国同饮一江水,与越南、缅甸及老挝三国毗邻,在澜湄合作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针对此,成汉平建议云南可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夯实互信,讲好合作的故事。加强与湄公河国家的警务合作,在打击走私、毒品、涉赌、电诈等非传统安全领域作出更积极贡献。进一步发挥在技术、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优势,加大面向湄公河五国的职业培训力度。利用独特区位优势,扩大与周边国家边贸规模,维护自由贸易与开放合作。此外,利用好与湄公河国家共建的国际联合创新平台,推动农业、传统医药等领域科技成果转化。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

高级研究员杨丹志:云南实践为未来澜湄合作提供了经验

杨丹志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杨丹志表示,澜湄合作为世界上不同政治制度、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开展次区域合作提供了一个重要参考样板。“合作机制对于次区域的和平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国际关系中多边主义的坚守和弘扬也具有积极的意义。”杨丹志说。

澜湄合作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安全合作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合作成果,其中的一个个故事令杨丹志印象深刻。

在他看来,这些成果和故事都生动地展现了澜湄合作的“推土机”精神和澜湄文化。经济发展方面,中老铁路及金港高速等项目建成通车,方便了民众出行;民生方面,甘泉行动、湄公河太阳村等项目,让民众的幸福生活可感可及;安全合作方面,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执法等合作,守护着我们的“澜湄家园”。杨丹志表示,这些澜湄合作的小故事,充分体现了澜湄合作的务实性和全面性,机制建设的灵活性、实效性和前瞻性。

在杨丹志眼中,云南省在澜湄合作机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澜湄合作的积极参与者、践行者和重要贡献者。云南省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势,成为澜湄合作的重要枢纽和桥梁,有力促进了次区域内的交流与合作。“云南省与湄公河国家官方、民间的务实合作,以及在澜湄水资源中心等机制内的合作,取得了系列成果,也为未来合作提供了经验。”他说。

杨丹志认为,下一步,云南可以根据国家需求,继续发挥地理区位优势,承办更多澜湄机制框架内的国际会议,承接更多的培训澜湄国家执法、警务、医疗、教育人才任务,并与澜湄国家地方共同推动跨境产业园区建设及跨境旅游,进一步推进互联互通建设和绿色经济发展。

柬埔寨新闻部

顾问桑马尼塔:世界需要澜湄合作模式

桑马尼塔 云南日报记者沈燕/摄

“我由衷地希望柬埔寨和泰国之间能维持和平,我们都不愿意看到两国人民因战火受苦受难。我高度赞赏中国发挥的调解作用,这体现了澜湄合作互信互利的理念。”8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会见了来华出席会议的柬埔寨副首相兼外交大臣布拉索昆、泰国外长玛里。三国外长在安宁茶叙,就柬泰边境冲突进行了友好坦诚沟通。

当天,柬埔寨新闻部顾问桑马尼塔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澜湄机制不仅能化解矛盾,更能推动各方携手共进,实现和平共处、共同繁荣。世界需要这样的合作模式,因为它以发展促安全,以对话化分歧,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范例。

10年来,澜湄合作机制已成为促进地区和平、理解与发展的重要平台。尽管国际局势多变,但澜湄合作为成员国在经济、农业、能源、水资源管理合作等领域提供了务实合作机会,缩小了发展差距,创造了平等机遇。

桑马尼塔认为,澜湄合作的精髓在于务实行动。例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跨境水资源管理合作缓解了环境争端,农业技术合作提升了粮食安全。在信息领域,各国联合打击虚假新闻,维护了区域信息安全。

“柬埔寨从澜湄合作中受益良多,中国的投资和技术支持助力柬埔寨农业发展、能源建设。”桑马尼塔强调,这种“以合作促和平,以发展谋共赢”的合作模式,真正让民众感受到发展红利,拉紧了澜湄国家亲如一家的文化纽带。

云南省地处澜沧江—湄公河上游,是参与澜湄合作的前沿省份。其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与澜湄各国在经贸、基建、文化等方面交流合作密切,在澜湄合作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桑马尼塔对柬滇合作充满期待。

“未来,云南与区域各国,特别是与柬埔寨,可以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教育、文化、体育、新闻、信息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作为柬埔寨新闻部的一员,桑马尼塔非常期待云南省与柬埔寨新闻部和主流媒体合作机制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为柬中甚至区域合作作出新的积极贡献。

缅甸外交部长丹穗——

云南是澜湄合作的福地

我已到访云南近十次,今年我们再次来到云南,云南是澜湄合作的福地。

虽然湄公河区域合作机制众多,但澜湄合作机制无疑是最成功的一个。短短10年间,澜湄六国之间的合作愈发紧密积极。缅甸通过澜湄合作专项基金获得了资金资助,并在当地落地了132个项目,这让澜湄合作最大限度惠及流域基层民众。各国成员共同探索了多样化的合作路径,这些举措由中国发起,并得到澜湄合作专项基金支持,它们直接惠及普通民众,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了百姓日常生活。

《曼谷商报》国际新闻编辑戈诺婉·格丹帕南——

想到朋友情谊,心意便相通

澜湄合作的独特优势在于其六个成员国互为亲密友好的邻邦。

这一合作机制充分彰显了民心相通的理念,是增进各国人民相互理解的重要纽带。当今世界的诸多冲突,往往与虚假新闻的推波助澜密不可分,因此,确保信息准确传播、媒体秉持专业操守和职业道德,对澜湄合作至关重要。民众间通过旅游、邻里互访等交流,能增进彼此了解。

亲眼所见他国风貌,会在冲突发生时唤起对曾访问之地、所识之人的记忆,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冲突的危害。想到朋友的情谊,心便相通。而澜湄合作机制正是这样一座促进联系的桥梁,它将成为增进理解、减少冲突的又一重要平台。(云南日报 记者李玲 韩成圆 张莹琳 李吒 沈燕 胡丽仙 王靖中 整理 除署名外,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编辑:周智宇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