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努力和每一个细节较劲——记昆明市公安局西山分局法制大队大队长卢宁
昆明信息港    08-21 08:15:21

卢宁(左)为同事讲解人民警察法规。 昆明市公安局供图

凌晨3点的办公室里,卢宁还在一页页翻阅着卷宗,用铅笔细细批注后把某一页卷宗的一角轻轻折起,那些被折过的卷宗章节,表示存在着疑问,等待着卢宁和同事一起细细校准每一个执法细节。

“这些密密麻麻的批注里,每个标红处都可能关系到一个人的人生,所以我不得不认真。”谈到工作,卢宁总是这样感叹。

卢宁是昆明市公安局西山分局法制大队大队长,他一直牢记“忠诚、干净、担当”,用行动诠释着“最有担当、最善创新、最能吃苦”的法制民警本色。

于细微处寻突破

“再小的疑点也可能颠覆案件走向,再难的案子也不能让正义缺席。” 这是卢宁写在办案手册扉页的誓言。

2021年,在滇池路派出所办理的一起浅水溺亡案中,面对家属“跌入30厘米深的水也能致命”的质疑,他主动请缨,带领团队48小时不眠不休,在多达200G的监控数据中逐帧筛查,终于捕捉到死者扑面栽倒的关键影像,用证据链还原死亡真相,让家属从质疑转为信服。

2024年9月,在一起在办案件中,卢宁在卷宗中发现了一个致命漏洞——嫌疑人刑事追诉期即将届满。卢宁没有放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九条中找到关键条款:马某在追诉期内另有诈骗罪行。4个月全程跟案指导,最终让即将“过期”的罪恶无处遁形。

当云南省首例非法处置医疗废物大案浮出水面,面对10名嫌疑人、庞大的电子数据和无数物证,卢宁和战友根据每日审讯情况,制作后续审讯提纲,待证据收集基本完备后,又对案件进行审查核验。在提请批准逮捕前多次对案件进行回溯、证据梳理、开具补证提纲,充分落实“法制主导侦查”要求,最终让隐蔽的黑色产业链在法庭上纤毫毕现。

从派出所一线民警到法制大队大队长,这个1985年出生的山东汉子,十多年从警生涯里,他办理的案件中,每本案卷都凝结着责任与信念。

于改变中谋发展

担任法制大队大队长后,卢宁提出“执法监督管理中心+案件管理中心” 双中枢模式,创设“六字监督法”和“六看工作法”,将 “人、财、物、场、卷、案”六大要素纳入全流程闭环监管,每一个环节、每一道程序,都在可视化、标准化、数字化机制中完成,极大提升了执法规范化水平。

大家对卢宁的评价是“要求多、标准高”。在案件办理过程中,案卷材料的笔录是否规范?证据是否充分?处置过程是否符合程序?适用法律是否准确?卢宁都紧盯不放,他说:“再小的瑕疵,也可能影响案件的公正;再细的疑点,也必须弄清楚。”

卢宁的办公桌上放着两本法规汇编,其中一本因翻阅频繁早已散架。这位刑法学专业研究生、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法制专家,仍保持着 “每日学新规、每周研案例” 的习惯。

在办理新型电诈案件时,他带头研究电子证据固定规范。面对非法医疗废物等新型犯罪,他牵头组建专案法制组啃下法律适用难题。

在卢宁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翻得有些旧的《人民警察常用法规选编》,厚达1600多页。他说:“其实这本是前年才买的,之前那一本,因为经常看、经常用,已经翻散架了。”

于传承中铸铁军

在卢宁看来,法制工作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他首创“导师制+课题制”育人机制,让每名新警察都有“老卢式”导师带案带卷,每季度开展 “家庭纠纷处理”“电诈证据固定”等案例教学。为帮助基层民警“写得规范、办得明白”,他牵头编写特殊群体办理、涉黄问题整治、文书送达规范等18份执法指引,被作为执法办案的规范模版,引导办案人员规范执法。

他用一颗敬畏法律的心,带出一支可信、能战、肯拼的法制铁军。2023年,他带的手下有3人通过国家司法考试、2人获评“优秀法制员”、法制大队也被命名为昆明市公安机关“模范基层科所队”。2025年,法制大队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

因工作突出,卢宁两次获评优秀公务员、3次荣立个人三等功,2016年被评为昆明市公安机关“十佳法制员”,2021年被昆明市公安局授予“十佳民警”荣誉称号。(昆明日报 记者王子仪

编辑:张水燕    责任编辑:钱嘉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