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压实“最后一公里” 提升基层防灾韧性——云南防汛一线见闻
云南网    08-21 23:44:30

7月27日,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暴雨如注,天地间挂起一道密不透风的水帘。南马河的水声从潺潺变成轰鸣,勐马镇勐啊村的村民站在屋檐下张望,河水已漫过村口石阶——一场突袭的洪涝,正悄悄逼近。

  这一天,孟连县水务局的灯光亮了整夜,一场与洪水赛跑的“转移接力”开赛。第一棒,在雨势初显时,水务局技术人员背着工具包扎进了雨里,三小时一巡。他们扒开河边杂草查堤防裂缝,趴在水库溢洪道量水位……

  当气象部门弹出暴雨预警,立马接过第二棒。此时,水务局值班室的电话成了“热线”。“勐马镇!‘1262’机制启动,6小时内雨势将加强。”工作人员捏着雨情单,手指在通讯录上飞动,逐个拨通乡镇责任人电话。“收到!马上传下去!”直到听筒里传来肯定答复,才敢接下一个。从县指挥部到村小组,从预警平台到大喇叭,信息像电流般穿透层层环节,没留半点盲区。

  最揪心的是南马河的水位变化。27日凌晨4点,勐啊水文站数据跳了:水位500.01米,流量48.5立方米/秒,开始起涨。下午4点,数字成了502.64米——超警戒水位0.14米。河水卷着泥沙拍岸,堤岸被泡得发颤。傍晚6点55分,峰顶水位冲到503.29米,流量飙至720立方米/秒,沿岸房屋墙根已渗出水珠。

  “转移!现在就动!”勐马镇的指令一落,镇村组干部、党员和志愿者扛着手电就往村里冲。年轻小伙背起老人往高处走;有人挨家敲窗喊人,生怕落下一户;能去亲戚家的,邻里互相搭伴往安全处挪。雨幕里,手电筒的光晃成一片星点,只听见“慢点”“踩稳”的叮嘱。

  当最后一位村民踏进安置点,窗外雨还下着,屋里却暖烘烘的。这次转移,120户359人全到位——115户投亲,5户15人集中安置,无一人受伤。

  雨渐停,南马河的洪峰慢慢退去,露出冲刷过的河岸。水务局工作人员又沿着河道巡查,脚步轻了些。这场与洪水的接力,他们赢在提前排查的细,赢在预警传递的快,更赢在县镇村三级拧成一股绳的实。359人的平安,就是最沉的答卷。

  汛情就是大考。防汛工作千头万绪,末端落实是关键。孟连县应对7月27日汛情的系列措施正是云南落实防汛“最后一公里”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全省水利系统每年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持续开展基层社区防灾韧性能力提升建设。通过强化值班值守、强化基层设施设备、强化基层人员培训、强化防汛预案四大措施,我省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明显提升。

  今年汛期,全省水利部门每天600多名值班人员日夜坚守,密切监视雨情、水情、工情、险情和灾情的发展变化。全省布设了2.9万个简易雨量(水位)测站,安装1.2万个无线预警广播站,配套铜锣、手摇报警器、高音喊话器10.3万套。组织全省培训责任人和危险区群众300多万人次,发放明白卡723万张。更新完善13万份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制作警示牌4.13万块、宣传栏2.68万块,组织开展山洪灾害避险转移演练5226场次,提高危险区群众自助自救、转移避险能力。

  基层是防控风险、排查隐患和应急处置的最前沿,也是灾害发生的主要承受地区,预防和化解各类风险需要从基层着手。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提升基层社区防灾韧性能力,有效提升群众主动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持续开展群测群防体系标准化建设,补充建设现地(简易)预警设施设备,配备极端情景预警“叫应”设施设备,加强基层群众防灾避灾能力培训。(云南网 记者王淑娟

编辑:周姝雅    责任编辑:上官艳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