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昆港时评】扶人反被骂:别让善意在误解中褪色
昆明信息港    08-22 20:51:48

近日,昆明晋宁区一名环卫工人不慎滑倒,临街女店员主动上前搀扶,却被对方指责“倒水致其摔倒”。监控还原了真相——环卫工人系自己滑倒,女店员的善意帮扶反遭辱骂。这一事件虽是个案,却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社会善意传递中的隐忧。善意本应是城市文明的底色,却在误解与指责中蒙上阴影。如何让善意不再“寒心”,让温暖得以循环,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

善意不该被误解绑架

从监控画面看,女店员与路人的帮扶动作本应是城市温情的注脚。然而,环卫工人将自身摔倒归咎于他人,甚至以辱骂回应善意,这种“受害者反咬”的逻辑令人错愕。这种行为背后,折射出多重社会心理的失衡:环卫工人作为城市基层劳动者,可能长期面临工作压力与情绪积压,将自身摔倒归因于外部因素,实为情绪宣泄的错位表达;如果“扶人反被讹”事件频发,会使公众对善意行为产生潜意识警惕,部分人甚至形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防御心理。试想,若每次善举都要承受莫须有的指责,谁还愿意向困境中的陌生人伸出援手?善意的脆弱性正在于此——它依赖信任的土壤,而误解如同酸雨,会逐渐腐蚀这片土壤。

城市温度需要双向守护

环卫工人作为“城市美容师”,其劳动值得尊重,但尊重应是双向的:公众理解他们的辛劳,他们也应理解他人的善意。女店员作为普通市民,主动搀扶的行为恰恰体现了昆明这座城市的人文底蕴。当善意被误解,受伤的不仅是当事人,更是整个社会的道德生态。正如附近商户所言,“不然好人难做”,这声叹息背后,是公众对善意被消耗的担忧,更是对道德底线失守的警惕。

让善意传递更有底气

破解此类困局,需构建更完善的善意保护机制,形成技术、法律、道德三位一体的支撑体系。技术赋能方面,可推广公共场所监控全覆盖,鼓励商家、行人使用便携式记录设备,为善举提供客观证据;建立“善意行为备案平台”,目击者可上传视频或文字记录,形成社会监督网络。法律护航层面,借鉴《深圳经济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明确“免责条款”,规定被救助人不得恶意追究施救者责任;设立“善意诬告追责制度”,对故意诬陷者进行舆论曝光与法律处罚,形成威慑效应。道德重塑方面,开展“善意传递”公益活动,通过短视频、社区讲座等形式传播正向案例,扭转“扶人被讹”的负面刻板印象。

昆明素有“春城”美誉,不仅因四季如春的气候,更因人心向暖的底色。女店员的沉默或许包含着无奈,但她的行动已为城市文明写下注脚。愿我们共同守护这份善意,让每个举手之劳都能被温柔以待,让“好人难做”的叹息不再重现。善意,从来不是单箭头地付出,而是双向奔赴的温暖。唯有构建起善意保护的立体网络,才能让每一个主动伸出援手的人,都能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感受到社会的温度与力量。(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周克芬)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