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刘会芳)“没有机械,没有工具,20万云南各族民众在艰苦条件下,仅靠人力,短短9个月修通抗战公路,这种坚韧不屈、团结协作的伟大精神值得学习……”近日,在位于五华区的滇缅公路零公里纪念碑前,龙翔街道辖区居民虎晓庆向从外地回来的孙子、孙女讲述滇缅公路在修建过程中悲壮而英勇的故事。
在中国抗日战争艰苦岁月里,滇缅公路被誉为“抗战生命线”,它横贯崇山峻岭,从昆明至畹町,中国境内总长959.4公里,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重要通道。
如今,滇缅公路已成为历史,但民族精神仍在延续。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滇缅公路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主题展览、研学活动、纪念活动等带领人们“重走”这条生命线,领略其工程奇迹与血肉丰碑。
抗战封锁下的修路决策
8月14日,由云南省档案馆主办的“血肉筑就抗战生命线——抗战时期滇缅公路档案文献图片展”在昆明市博物馆开展,展览通过400余件珍贵档案文献和图片完整再现滇缅公路这一“抗战生命线”的壮阔历史。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沿海港口相继被日军封锁,国际援助物资和战略物资的运输通道被彻底切断,中国面临物资供应的严峻危机。同年8月,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最高国防会议,云南省主席龙云提出修筑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得到国民政府的赞许。1937年年底,云南省政府下达修筑滇缅公路通令。1938年1月,滇缅公路沿线各县民工陆续到达规定工地,全线同时开工。来自汉族、白族、彝族、傣族等10多个民族的民工,不分男女老少,有的祖孙三代都在工地上,还有新婚夫妇等也积极参加修路,滇缅公路修建高峰期,每天施工人数达20万人。经过9个月的苦战,滇缅公路终于修通,打破了日军封锁,保障了中国的国际交通,承担起抗战军用物资和经贸货物进出口的重任,成为“抗战生命线”。
血肉筑就的抗战生命线
在“血肉筑就抗战生命线——抗战时期滇缅公路档案文献图片展”展厅内,一张张珍贵的档案文献、历史图片,真实还原了抗战时期1146公里滇缅公路的悲壮筑路史,激荡着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抗战精神。
修路期间,民工们自带口粮、工具和简单行李,搭窝棚、住洞穴,临寒冒暑,轮班昼夜抢修。没有水泥,他们自烧石灰、黏土作为水泥;没有压路机,他们造石磙压路;没有火药,他们就地土法制造火药;火药供应不足,他们采用古时修“僰道”的火烧法,用柴火烧岩石,激水崩裂,想尽千方百计克服困难。
为修筑这条“抗战生命线”,云南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表现出崇高的爱国热情和牺牲精神。据史料记载,在筑路过程中,因公死亡人数不下3000人,因公伤残者达万人之多。公路通车只是开始,1939年,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召唤下,3200多名南洋华侨机工放弃海外优渥生活,组成回国服务团奔赴滇缅公路。他们中超过1800人最终血洒征途,平均每公里就有一名南侨机工长眠。
民族精神的时代回响
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起于昆明西站。记者来到滇缅大道(曾经的滇缅公路),这里车辆、行人往来穿梭,红绿灯交替间,是现代都市的繁忙节奏,历史的厚重与生活的鲜活在此交融,让途经此处的人在车水马龙中感受到民族精神的温度。
沿线的滇缅公路零公里纪念碑,以石碾为造型,碑体的各项尺寸都与滇缅公路的历史节点紧密相关,无声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巨大的石碾是当时筑路的重要工具,中华民族正是用它碾出了抗日救亡之路,碾出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石碾见证了中华民族不朽的民族精神。
2005年8月15日,五华区在滇缅大道建成滇缅公路零公里纪念碑。作为缅怀先烈、警勉后人的神圣标志,它时刻提醒着世人勿忘历史、勿忘国耻。
如今的滇缅大道,早已不是战时泥泞的土路,车水马龙间,它不仅见证着昆明的发展变迁,更让那段用血肉与信念筑就的历史,在岁月流转中永远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