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昆明市“四普”办工作组赴磨憨开展新发现文物认定工作
昆明信息港    08-23 20:09:53

会议现场。供图

为有序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切实做好第三阶段新发现文物认定,昆明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于8月18日至22日,与昆明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中心组织工作组与专家组赴磨憨开展新发现文物认定工作。

会议现场。供图

认定工作会在中国老挝磨憨—磨丁合作管委会三楼会议室召开。专家组首先听取了属地普查单位关于新发现文物的工作汇报。本次普查共提交四项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分别为磨歇村寺塔、磨歇盐井口遗址、尚冈古井及磨歇庙房前一对石狮,各文物历史背景与文化特征如下:

磨歇村寺塔,又名塔庄星、塔芥莎,位于磨憨镇尚冈村委磨歇小组。据村中长者口述,该塔历史可追溯两千余年,具体年代虽难以考证,但伴随丰富历史传说。该塔历经后世多次原址修复,至今仍是周边傣族村落举行祭祀祖先与祈福消灾“赶塔”仪式的重要场所。

磨歇盐井口遗址地处磨憨镇尚勇村社区磨歇厂遗址居民点内。其盐业开发历史可溯至唐代南诏时期,据《勐腊县傣族源史料》记载,盐井建于12世纪中叶(南宋时期)。近代史上,磨歇盐厂还曾发生抗击法国侵略的斗争事迹,具有重要的历史纪念价值。

尚冈古井位于磨憨镇尚冈村小组,据村民介绍,已有二百余年历史。井水常年丰沛,从未干涸,水质清澈甘甜,至今仍为当地村民日常饮用水源,体现出显著的生活延续性和社区文化价值。

磨歇庙房前一对石狮,据村中老人回忆,为1984年庙宇重修时由云林一队村民陶新龙(音)、陶国民(音)共同制作。虽不属于古代遗存,但其作为当代民间工艺的代表,反映了地方宗教场所的建设历程与社区共同记忆。

会议现场。供图

专家组在听取新发现文物汇报后,依据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的认定标准,对当前工作提出以下补充意见:一是现有文物介绍资料尚显单薄,应进一步充实文物概况内容,具体包括历史沿革、修复时间、现存年代、建筑材料、口述史与史料考证,并补充新发现部分的形制风格、结构特点、建造年代、权属信息及使用情况等详细表述。二是在文物认定过程中,应注重对其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的综合评估,避免仅以保存状况或年代作为单一判断依据。尤其对于建筑类遗存,应重点关注1840年以后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著名人物具有重要关联的各类史迹,符合条件者应予以认定。例如,磨歇盐井口遗址除历史价值外,还应进一步研判其是否属于工业遗产摸排范畴。三是基于目前已听取的四项文物资料,经专家组共同研究,根据汇报内容研判,磨歇庙房前一对石狮暂不纳入本次新发现文物认定范围。会后,专家组要求实地对新发现文物进行勘查。

此次会议由“市‘四普’办”主持召开,磨憨管委会社会事务局、勐腊县文化馆,磨憨镇及尚冈村委会相关负责同志参加。

会议现场。供图

在当地相关部门人员陪同下,专家组对磨歇村寺塔、磨歇盐井口遗址和尚冈古井进行了系统性的实地踏勘。在磨歇村寺塔,专家组与工作组成员严格遵守当地文化礼仪,以脱鞋入内的方式进入塔区,充分体现出对文物传承的尊重与敬畏。他们细致观察了塔身的雕刻工艺、结构稳定性以及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状况,并与当地文物保护人员展开深入交流,认真听取了关于古塔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及民间传说的详细介绍,进一步加深了对该文化遗产的理解与评估。

在磨歇村寺塔调查。供图

在尚冈古井的考察中,专家组对井口结构、汲水设施以及周边排水系统进行了仔细检查,重点关注是否存在污染风险及保护措施的完整性。专家组注意到不少村民仍日常至此取水,现场氛围纯朴而生动。与村民交谈并了解古井日常使用情况与维护历史后,专家们品尝了井水,并对其口感与水质作出初步评判,认为井水清澈透明,入口甘醇柔和,带有淡淡的矿物质回甘,初步判断其符合优质天然饮用水的标准。

现场测量尚冈古井。

在磨歇盐井口遗址实地踏勘中,专家组要求进一步理清“盐井”最初发现历史信息,盐井位置变化,南歇河变道改迁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盐厂历史信息,同时建议通过查阅地方志、档案文献及走访当地长者,深入挖掘盐井开采技术的演变历程及其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现场调研磨歇盐井口遗址。供图

此次实地踏勘工作由文物专家、普查工作组、地方文化部门及基层社区(村委)共同参与,在汇报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了文物的名称、位置、年代、材质、形制、规模及保存状况等基础信息;从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社会及纪念意义等多角度,综合评估文物价值,避免单一标准判定。通过与当地居民访谈,挖掘文物背后的口头传统、民俗关联及历史事件,补强文献缺失内容。采用无人机全景拍摄等现代技术手段,全面采集文物信息。通过上述工作,进一步厘清了这些新发现文物在历史、文化、审美、时代、使用与传承等多方面的价值,掌握了磨憨地区新发现文物的保存状况、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为下一阶段文物定级、保护规划及数据入库提供了扎实基础,也体现出“四普”工作对各类文化遗产应保尽保、重视延续性与整体性的科学理念,为后续保护与利用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运用设备进行拍摄。供图

经过几天实地踏勘,专家组与地方文化部门举行了小结会议,就新发现三处文物的保存现状、文化价值与可持续保护路径初步交换了意见。专家组一致认为:根据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四普”)工作要求,新发现文物的命名需遵循规范、准确、简洁的原则。通常采用“年代+特征+文物类型”的三要素法,例如“X代磨歇盐井口遗址”。旧址、遗址用词使用表达要准确,命名应避免使用主观臆断和模糊性词汇,确保其科学性与可识别性。提出在新发现文物申报材料300字当中应精炼包含文物名称、位置信息、年代判定、文物类型与特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初评及发现过程信息,在新发现文物补充材料的详细表述中,需详细描述文物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对文物的保存状况进行客观、全面的记录,包括残损、病害、干扰因素等,提供带比例尺的平、立、剖面测绘图和多角度、能反映细节与环境的清晰照片,综合比较研究其历史、艺术、科技、文化、社会价值。

在村中走访。供图

在对新发现文物口述史与史料文献的考证中,应进行“朴素印证”,即将当地民众的口述记忆(如关于文物来源、功能、历史事件的讲述)与地方志、档案、族谱、历史地图、旧报刊等文献记载进行交叉比对。寻找口述与文字记录中的共通点与关键信息(如地名、人名、事件、年代)进行相互佐证,同时对不一致之处进行标注和存疑,形成一份客观、多元互证的考证说明,而非偏信单一来源。

走访现场。供图

新发现文物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在当地社区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建议尽快制定更具系统性的保护与活化管理方案,兼顾文物安全与民生需求,使文化遗产真正“活”在当下。下一步,工作组将整合田野记录与检测结果,撰写评估报告并提出具体保护建议,为后续可持续维护与利用提供依据。

新发现文物认定工作结束后,“市‘四普’办”和昆明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中心工作组一行四人携带无人机、文保2号设备仪器,分别到磨憨镇所属的尚勇村、尚岗村、曼庄村、磨龙村、龙门村、磨憨6个行政村进行文化遗产资源专项调查。(昆明信息港 记者江枫 通讯员李培聪 任传振)

编辑:周智宇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