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宁蒗彝族自治县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巩固提升创建成果,全力推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营造浓厚氛围,奋力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田间传技心连心 村寨互助情更浓
夏末初秋,宁蒗县新营盘乡的高山峡谷间暑气渐消,漫山遍野的高原苹果悄悄染上了胭脂红。果园里一派繁忙景象,村民们围在“土专家”郭顺华身边,学习苹果修剪、追肥技术,期盼两个月后果实饱满成熟并顺利上市。
牛窝子村村民在田间学习苹果种植技术。(丽江融媒记者 廖浚宏 摄)
牛窝子村是全国最大的普米族聚居村,并有彝族、汉族、纳西族(摩梭人)等世代居住于此。各族群众祖祖辈辈和睦共处、守望相助。为了让大家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村里不仅带领群众齐心发展苹果、木梨等特色产业,还常态化开展技能培训,手把手传授种植技术,让枝头上的“致富果”卖出好价钱,让村民腰包越来越鼓。“大家相互学习、支持、带动,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咱们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日子就会越过越好。”郭顺华说。
宁蒗县新营盘乡牛窝子村。(丽江融媒记者 廖浚宏 摄)
在牛窝子村,民族团结互助的传统世代相传。在各族乡亲的携手耕耘下,村民的日子愈发红火,村庄环境日新月异,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交融大格局。“先辈教导我们要和其他民族和睦相处,平常家里有喜事或者有老人去世,大家都会相互帮忙。”牛窝子村村民小组组长马学忠说,即便部分村民搬到县城居住,但这份牵挂不会因距离而淡薄,他仍会常拨通电话,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让民族情谊在日常关怀中绵延不绝。
新居共筑“幸福圈” 文化交融暖人心
位于紫玛街道清泉社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幸福家园”小区,是滇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居住着彝、汉、纳西、普米、傈僳、藏等6个民族的群众。走进小区,各类基础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疾控中心均已迁至附近,百米之内还新建了幼儿园、九年一贯制学校和高中,全面保障了群众生活与教育需求。
位于紫玛街道清泉社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幸福家园”小区。(宁蒗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近年来,宁蒗县加快推动“十百千万”工程涉及的6个项目建设,以易地搬迁安置小区建设为着力点,全方位推进嵌入式社区建设,“幸福食堂”“爱心图书馆”“矛盾纠纷调解室”等便民设施与职业技能培训等惠民举措相继落地见效。从深山搬迁至此的各族群众,在新家园中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共同绘就了城乡面貌大变样、民族团结深度融合、群众生活大幅提升的生动画卷。
“‘幸福食堂’的服务很周到,饭菜可口,我很喜欢!”居民阿妞雾佳笑着说。据社区工作人员卢鑫介绍,社区不仅设立了“双语服务岗”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还建起了“一家人”厨房,常态化开展民族政策宣讲活动,并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共跳民族团结舞。
社区的老人和小孩在“幸福食堂”享用午餐。(丽江融媒记者 闵志龙 摄)
“如今,我们幸福家园里的各族群众相处融洽,邻里关系也特别和睦。”卢鑫说。
歌舞传情聚合力 共谱团结新篇章
这段时间,彝汉双语的《守法之歌》每天都会在“幸福家园”三期的社区广场准时响起。这首由“普法阿普”毛建忠与音乐人沙玛阿布共同创作的作品,以双语歌词架起连心桥,让法治之声浸润人心。身着民族服饰的居民随歌起舞,将日子的欢欣与民族团结的暖意融入节拍中。
“我带动了社区里30位大妈参与,她们都很开心。跳舞既锻炼了身体,又学到了法律知识,一举两得。”居民邱体伙说。一直积极参与活动的居民安阿花也深有感触:“这首《守法之歌》,各族兄弟姐妹很容易就能学会。它教会我们要团结,要遵纪守法,让我们受益匪浅。”
“幸福家园”各族居民正在排练《守法之歌》。(丽江融媒记者 廖浚宏 摄)
宁蒗县是民族自治县,境内有11个世居民族,总人口28万。长期以来,宁蒗县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于广大干部群众心中,通过坚持“聚焦主题主线、聚焦文化浸润、聚焦融合服务”,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宣传,以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等活动,积极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同时,借助火把节、转山节等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扎实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美美与共。
“幸福家园”三期航拍图。(通讯员 朱晓龙 摄)
为持续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坚定不移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宁蒗县把习近平总书记关切的“和和美美”落实到工作中,全力建设“和谐安宁、繁荣发展、美丽友好”的和美宁蒗。“我们将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持续向前发展。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努力开创宁蒗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宁蒗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县民宗局局长杨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