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昆港时评】菌香满滇:从“野生菌+”看云南文旅的高质量发展
昆明信息港    08-26 16:29:17

今夏云南,菌子再度成为文旅市场的绝对主角。不仅因为这里占全球43%的野生菌资源,更因为云南各级政府以一朵小菌子为抓手,撬动了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格局。从政策优先到服务前置,从产品创新到安全护航,一场以“菌旅融合”为样本的政务服务型转型正悄然发生,看到的是文旅宣传创意升级。

政策引领与服务保障: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文旅实践

云南野生菌产业的蓬勃发展,背后是政策体系的精准支撑。作为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滇菜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延续实施,为“滇菜+民族节庆+旅游”的融合模式提供了制度保障。2025年,云南进一步推出5款野生菌主题旅游产品,涵盖识菌、拾菌、食菌、购菌全链条体验,这些产品不是简单的市场行为,而是政府牵头、专家论证、企业参与的成果体现。

更值得关注的是,政府在产业服务中的角色转变。云南省疾控中心发布《野生菌中毒风险分级表》,对全省129个县市进行风险分级,并通过短信、路口告示、短视频等多渠道开展科普宣传。这种主动作为的服务模式,从传统的监管者转变为服务者和护航者,体现了政务服务理念的深刻变革。

创新驱动与精准传播:文旅推介的模式升级

2025年云南菌旅宣传的最大亮点,是实现了从“传播”到“传通”的转变。一方面,政府推出了“夏凉菌香”夏季文旅主题,巧妙地将避暑资源与菌香特色结合,突出云南19℃—24℃的夏季气温优势,打造“避暑+美食”的双重吸引力。另一方面,通过“滇生菌物”生活季等IP化运营,将菌子文化转化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主题菜肴和社交媒体内容。

传播策略上,云南采用了“轻量化、高黏性”的传播模式。楚雄“中国火城”和大理“火耀南诏”活动将火把节与野生菌市集结合,民族风情与美食体验相得益彰;昆明避暑食菌季推出六条黄金旅游线路和“野生菌美食地图”,为游客提供实用指南;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科普教育让游客体验菌类采集的乐趣,同时强调安全第一的原则,在社交媒体形成话题传播。这种兼具科普性和趣味性的传播方式,极大地提升了传播效果。

产业融合与消费升级:“小菌子”撬动“大产业”的富民账

菌旅融合“的最终目的,是刺激内需,促进消费。2025年1—6月,云南接待游客3.71亿人次,旅游消费增长10.5%,旅居人数同比增长45.4%——这些数字背后,“菌子经济”功不可没。

“捡菌子游”已成为旅游新业态,2025年暑期“采菌体验”产品需求激增,从业者数量同比增加10倍,游客量增长3—4倍。形式包括亲子研学、户外俱乐部路线、当地向导带团等,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截至2024年,全省食用菌产量达119.41万吨,总产值472.5亿元,综合产值超1100亿元,菌子真正成为了富民产业。

云南以“野生菌+”价值链为核心,通过“研学+美食+科技+艺术+康养”的多元融合,拓展了文旅消费场景。民宿、餐厅推出菌子采摘体验与主题餐;景区开展菌类研学课程;文创产品融合地标元素,提升旅游消费附加值。这种“以食带游”模式,成功将美食消费延伸为旅游消费,将短期体验转化为长期记忆,形成“体验-消费-传播”的闭环。

菌香背后的转型智慧

云南的“菌旅融合”实践,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推广,展现了一种全新的文旅发展思维: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政策服务为支撑,以创新传播为手段,以产业融合为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完成了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体现了“放管服”改革的深化,文旅宣传实现了从硬推广到软传播的模式转型,产业发展实现了从单一业态到多元融合的能级提升。

一朵小菌子,背后是云南文旅产业的大格局。从菌子出发,我们看到的是云南省政府服务型转型的决心,看到的是文旅宣传高质量创新,看到的是刺激内需促进消费的智慧。这或许正是云南文旅发展的密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小切口推动大产业,以文化软实力提升经济硬实力,以服务型政府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菌香满滇,飘散的不仅是美味,更是云南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芬芳。(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张薇)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袁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