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昆港时评】以技术之“智”纾解就医之“困”——昆明医疗服务的温情与智慧
    08-26 20:19:14

今年以来,昆明综合运用大数据监测、人工智能等技术,探索个性化服务,优化就医流程。截至6月底,全市市属公立三甲医院共开通“弹性门诊”222个,累计服务患者约520万人次,让市民在夜间、周末和假期均能及时就诊;市属医院免费续诊患者27.8万余人,减免挂号费用约225.5万元。

从“弹性门诊”的开设到“首诊惠民行”的试点,再到为老年患者开辟“爱心通道”,这些改变不仅体现了技术赋能医疗的效率提升,更折射出公共服务以人为核心的温度与诚意。在医疗资源紧张、就医体验屡受诟病的当下,昆明的探索为全国医疗系统提供了值得参考的样本。

技术赋能:从“排队苦等”到“精准服务”。此次医疗服务提升的核心特点在于以技术手段破解传统医疗中的痛点。通过大数据监测,动态调整“弹性门诊”的开放时间,延长周末、节假日和夜间服务,缓解工作日的集中就医压力;人工智能的介入则进一步优化了预约、分诊和流程引导。这种技术驱动的服务模式变革,不仅提升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更从根本上重构了就医体验——从“患者适应流程”转向“流程服务患者”。

制度创新:“一次挂号”背后的惠民逻辑。昆明推出的“首诊惠民行”试点直击长期困扰患者的“反复挂号”问题。传统医疗流程中,患者因检查结果未出需再次就诊时,往往被要求重新挂号,这不仅增加经济负担,也加剧了时间成本和心理焦虑。昆明推出“首诊惠民行”后,患者首诊后因检查周期长、结果未出等原因未完成诊疗,后续就诊无须支付二次挂号费。看似简单的规则调整,体现了以患者需求为中心的惠民服务思想。这种“小事不小”的政策细节,恰恰是医疗惠民的关键落脚点。

人文关怀:医疗服务中的温度与公平。技术效率和制度创新之外,昆明医疗服务尤为可贵的是对特殊群体的倾斜保护。为80岁以上患者开设“爱心通道”并提供一站式服务,是对老年群体数字鸿沟、行动能力等现实困难的积极响应。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医疗系统的今天,许多老年人面临不会预约、不懂导航、无法快速适应新流程的困境。昆明的做法提示我们:医疗服务的终极目标不是追求技术的极致化,而是让每一个人——尤其是弱势群体,感受到公平与便利。

当然,昆明的探索仍面临可持续性的考验。“弹性门诊”可能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负荷,需通过轮岗制度和激励机制等保障其积极性;“一次挂号”制度的推广需协调医院内部科室之间的绩效分配,避免行政阻力;而“爱心通道”的长期运转则依赖人力资源和经费的持续投入。此外,如何将试点经验从市属医院扩展至更多医疗机构,如何进一步融合医保支付等,都是未来需要深入解决的课题。

从昆明的医疗服务的便民提升不难看出,真正的现代化医疗体系不仅是设备的升级、技术的迭代,更是服务理念的重塑——从管理便利转向患者便利,从标准化流程转向个性化关怀。当技术之“智”与人文之“心”相结合,医疗服务才能跳出“头疼医头”的碎片化修补,走向系统性的惠民重生。期待“昆明经验”能在更多地方生根发芽。(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周璐)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