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昆港时评】春城书市:在碎片化时代重建深度阅读的精神原乡
昆明信息港    08-26 20:21:47

当2025 “ 春城书市”的展架在东风广场次第铺开,10万余种图书组成的“文化森林”,不仅唤醒了昆明人对1981年首届书市的集体记忆,更在短视频刷屏、信息碎片化的当下,搭建起一个对抗阅读异化的精神堡垒。这场书市的价值早已超越“卖书”本身,而是在数字洪流中为城市守住书香的文化坚守。

此次书市以“书香润春城,阅读向未来”为主题,可谓亮点纷呈。现场设置多个特色展区,从重点理论读物到滇版精品,从惠民图书到全国好书,涵盖了各个领域,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香启新程”开学季专区的设立,为学子们提供了优惠,助力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启航。同时,线上“云数e店”提供的9万余种图书,与现场的1万余种图书相互补充,实现了线上线下联动,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渠道互补,而是对“数字便利”与“实体温度”的平衡。既满足了年轻人足不出户购书的需求,又保留了老一辈人逛书市、闻墨香的传统体验,这种“新旧共生”的设计,正是对当下阅读群体多元化需求的精准回应。

更值得关注的是,书市对“阅读内涵”的拓展,跳出了传统书展“只谈读书”的局限。云南省聘任8位全民阅读推广人、发布青少年分级阅读书目,本质上是在解决“读什么”“怎么读”的核心问题。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人们不缺阅读渠道,缺的是筛选优质内容的能力;不缺碎片化信息,缺的是系统阅读的方法。“幸福阅读”品牌将阅读与积极心理学结合,《百年党史》话剧展演把文字转化为舞台艺术,这些创新恰恰击中了当下阅读的痛点。让阅读从“单向输入”变成“双向互动”,让读者在书香中不仅能获取知识,更能收获情感联结与精神成长。

有人质疑,在电子书普及率极高的时代,实体书市是否已经过时?但在笔者看来,正是因为碎片化阅读正在消解深度思考能力,实体书市的存在才更具必要性。当人们在书市中放下手机,与陌生人并肩翻阅同一本书,听作者现场解读文字背后的故事,这种沉浸式的阅读场景,是任何电子屏幕都无法复制的。它像一个“阅读充电站”,让被短视频切割得支离破碎的注意力重新聚焦,让在信息海洋中漂泊的心灵找到停泊的港湾。

春城书市的重启,意义深远。它不仅是一个图书展销的平台,更是传承城市文化、推动全民阅读的重要载体。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书市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静下心来阅读、交流的空间,让书香重新弥漫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毕竟,一座真正有温度的城市,不仅需要高楼大厦的支撑,更需要书香浸润的底蕴。而春城书市,正是在为昆明搭建这样的底蕴,为每个渴望深度阅读的人,守住一片精神原乡。(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周弦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袁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