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8月26日获悉,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孙婷和广州动物园正高级兽医师陈武等对4种不同的冠长臂猿属物种,进行了群体水平的全基因组测序,系统解析了不同长臂猿物种间的遗传分化特征、种群演化历史及适应性演化特征,揭示了其面临的严重近亲繁殖和遗传负荷问题。研究论文日前在《遗传学报》(英文版)在线发表。
作为树栖动物,长臂猿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之一,其生存状况可直接反映热带雨林生态健康。此次研究中涉及的冠长臂猿属,是灵长目长臂猿科下的一个属。目前,包括冠长臂猿属在内,几乎所有的长臂猿均处于濒危或者极度濒危状态,阐明其遗传多样性与演化历史对保护工作至关重要。
记者了解到,研究团队结合公共数据对4种冠长臂猿群体进行了群体基因组学分析。结果显示,这4种冠长臂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遗传分化,且冠长臂猿属中存在广泛的基因流现象。
“我们的研究系统揭示了冠长臂猿属的群体遗传结构、演化历史以及适应性进化特征,为濒危灵长类的保护提供了基因组学依据,也为其保护策略的制定、科学饲养提供了科学参考。”陈武说。
陈武进一步指出,对于长臂猿来说,近亲繁殖会导致有害突变的累积,可能降低其繁殖能力以及生存潜力。其中,北白颊长臂猿尤为濒危,活体仅存在于我国动物园与云南野放群体中,种群规模极小,且存在严重近亲繁殖的可能。陈武说:“只有将所有北白颊长臂猿作为一个种群来管理,科学地调配种源合作进行人工繁育,北白颊长臂猿的种群才能不断增长,并有机会再引入到野外,在原栖息地发展壮大,与人类长久相伴。”(科技日报 记者李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