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交平台上涌现大量“相亲鉴定师”直播间,主播通过分析用户年龄、收入等条件提供择偶建议,单条视频评论量常超千条。这些直播间采用低价引流(首次咨询十几元)、高价定制(198元“择偶定位”)的盈利模式,但存在资质缺失、分析武断等问题。据报道,主播连麦粉丝后,通常会把对方的年龄、职业、收入、家庭背景等信息一一列出,再用一套“爱情公式”分析优势、短板,对相亲对象评头论足。身高183厘米,“根据‘身高去皮’原理,180厘米才是真实身高”;月工资“一律按最低的算”;“所谓孝顺,其实是‘妈宝’”等等。
相亲鉴定直播间,如今成为当代青年婚恋焦虑的放大镜。主播们以“婚恋军师”自居,用所谓“爱情公式”拆解婚恋价值,将复杂的人际关系简化为冰冷的数字游戏。这种现象背后,既折射出部分青年在婚恋认知上的困惑,也暴露出互联网时代情感消费的新套路。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这种现象的流行反映了三重现实困境。其一,社交媒体的普及带来了更广泛的社会比较,使年轻人陷入自我认知的迷茫。他们渴望通过第三方视角确认自己在婚恋市场中的位置,这种“确定感”的需求被主播们精准捕捉。其二,快节奏生活催生了婚恋决策的功利化倾向。部分年轻人认为,与其花费时间深入了解对方,不如直接获取“专业评估”来得高效。其三,代偿性体验成为情感宣泄的出口。大量“吃瓜群众”通过围观他人的相亲经历,间接满足自身对亲密关系的想象,这种虚拟参与虽然带来即时满足,却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市虹口区妇联发布的婚恋白皮书显示,当代青年的婚恋观正变得更加开放多元。然而在直播间里,这种多元性被压缩成单一的价值标尺。主播们创造的“全员皆可疑”的认知框架,不仅加剧了社交中的信任危机,更将微妙的情感互动异化为非此即彼的判断题。当孝顺等同于“妈宝”,善解人意被解读为容忍家暴时,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情感连接正在被系统性消解。
从行业监管角度看,相亲鉴定服务存在明显漏洞。多数主播通过第三方渠道提供付费咨询,规避平台监管;缺乏专业资质的“分析师”们,仅凭主观臆断就敢给出婚恋建议;而当用户发现服务货不对板时,又因“主观性强”而难以维权。一位00后女性花费198元购买“择偶定位”服务后,得到的只是对相亲对象条件的负面解读,当她提出退款时却遭到拒绝。可见,这种套路化的服务模式,本质上是对青年婚恋焦虑的流量收割。
重建健康的婚恋生态需要多方协同努力。平台方应当建立资质审核机制,对无证经营的婚恋咨询服务实施流量限制;教育系统需要将情感教育纳入通识课程,帮助年轻人建立理性认知与感性体验的平衡;而作为个体的年轻人更应该明白,真正的婚恋价值无法用公式计算,那些写在黑板上的加减乘除,永远算不出朝夕相处、历久弥新的真情实感。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或许需要多些相信爱情、相信他人的勇气。正如一位体验过“相亲鉴定”的年轻人所言:“与其花钱让别人‘鉴定’幸福,不如相信自己感知幸福的能力。”当直播间里的数字游戏落幕时,生活才展现出它最本真的模样:那里没有标准答案的模板,有的只是两个真实灵魂的相遇与成长。(北京青年报 作者黄梅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