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腾冲市团田乡小丙弄村委会院子里,今年即将就读小学一年级的小刚(化名)在新学期到来前夕收到了一份开心的礼物——一个崭新的书包和一套文具。和小刚一样,该村近200名不同年级的孩子同时也收到了新书包和数量不等的助学金。
这份新学期的礼物来自该村教育促进委员会,由该村村民杨正明和赵国元等人发起并捐助支持的教育基金。对该村众多学子来说,这不只是一次普通的捐赠,而是一场持续了6年的爱心长跑,更是一群走出大山的乡贤与仍居乡土的人们之间,关于教育与未来的温柔约定。
缘起:两颗心的共鸣,一个村的共识
“没走出大山之前,不知道教育能带来多大的天地。”杨正明,小丙弄村五组村民,如今在外经商,是村教育促进委员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2019年,他与回乡办厂的云红茶叶公司董事长赵国元一拍即合,决定为家乡教育“做点实在的事”。
说干就干,两个人随即找到村“两委”,提出设立教育基金的想法:不只是发钱,更要形成机制,奖励优秀学生和教师,营造尊师重教的风气。很快,相关章程初步拟定,首笔启动资金悄然到位。
“我们不做表面文章,要做就做能流传下去的事。”赵国元说。
汇聚:乡贤不闲,星火燎原
消息传开,越来越多的乡贤坐不住了。
杨建杰、杨先爱等无数人纷纷响应,你五千、我一万,企业捐物资,个人捐积蓄……短短几年,教育基金收到180余笔捐赠,总金额超过26万元。每一笔背后,都是一颗渴望反哺的初心。
“我们动员的不只是钱,更是一份爱心。”杨先爱说,“很多朋友一听是助学,二话不说就打款。大家都是从苦日子读出来的,知道关键时刻帮别人一把有多重要。”
基金使用全程公开,名单张榜、账目透明,村“两委”与理事会共同监督。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家家户户心中有数。
回响:被奖励的孩子,成了捐款的人
今年夏天,杨丽青走进村委会,将一笔捐款郑重放入箱中。
6年前,她考上大学,是村里第一批拿到教育基金奖励的学生。“那时候不只是钱,更是一种被认可、被托举的感觉。”回忆自己读书时拿到教育奖励基金时,杨丽青依然心潮澎湃。如今的她,站上了三尺讲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我想让弟弟妹妹们知道,不管走多远,这里永远有人希望你好好读书。”杨丽青的话语温柔而坚定。
6年来,小丙弄村教育促进委员会共奖励优秀教师30余人,奖励考入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等优秀学子182人。最初被奖励的学子已经毕业,有的经商、有的从政、有的当老师、有的当医生……这些学子的身影遍布大江南北,在回馈经济社会发展中绽放着璀璨光彩。
坚持:七年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
6年,265284元,180多个孩子——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村庄逐渐苏醒的教育自觉。
没有政府强制,没有行政命令,只有一群普通人自发组织、自愿捐款、自觉监督。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把“重视教育”写进了村规民约,也写进了一代代人的心里。
“教育振兴不是一个口号,它是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人、一年又一年的坚持。”团田乡一位干部感慨道。
如今的小丙弄村,农家墙上常能看见红榜,上面贴着一张张学子笑脸和录取喜报。那些曾经被奖励过的孩子,正一个个长大、走出去、又走回来。他们带回的不只是知识、技能、就业,更是一种看得见的希望——“我觉得读书有用,家乡有爱,未来有路。”一位刚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小丙弄学子形容当地人对教育灌注的“爱心”时,满怀深情。(开屏新闻 记者崔敏 通讯员杨弘毅 杨焱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