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正文
日本投降在8月15日 为何我国却选择在9月3日举行阅兵仪式?
大国科技观    08-28 10:18:22

东京湾的签字笔尖刺破战争迷雾,而中华民族的胜利尊严,在十九天的等待后终获法律加冕。

1945年8月15日,重庆街头鞭炮纸屑没过脚踝,卖报童嘶喊着“日本投降了”穿梭于狂欢人群。此刻,东京皇宫地堡内,裕仁天皇的《终战诏书》正通过电波传向世界——但对南京城外仍在顽抗的日军而言,这道广播不过是一纸空文。

     

十九天后,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甲板上,徐永昌将军代表中国签下名字的瞬间,日本外相重光葵的礼帽被海风吹落在地。这顶狼狈滚动的帽子,恰似那个夏日最辛辣的隐喻:真正的投降不在广播宣言,而在白纸黑字的国际法权认证。

法律尊严:胜利的刻度尺

当国民政府于1945年9月3日下令全国放假三天时,决策背后是对战争结束本质的清醒认知:天皇广播只是政治声明,密苏里号签字才是法律终结。国际法体系下,战争状态的解除必须以投降书签署为标志。9月2日东京湾的仪式上,重光葵与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及大本营在盟国代表监督下签字,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落笔确认——至此,战争结束才获得国际法效力。

这种对程序的恪守并非中国独有。在德国投降仪式中,盟军坚持要求德军统帅在柏林和兰斯两地分别签署文件,确保法律效力无懈可击。当日本右翼势力至今仍在教科书模糊侵略史实时,中国选择将纪念日锚定在最无可辩驳的法律节点,正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精准反击。

     

战场现实:十九天的血色延迟

天皇宣布投降时,华北平原的枪声并未停歇。直到8月18日,华北方面军司令部才向部队传达投降命令,其间多地日军仍在负隅顽抗。信息传递的时间差使战争阴云迟迟不散——在通讯基本靠电报的年代,密苏里号上的签字消息传至中国腹地需要三天,而边远战场部队的受降更延续至十月。

更残酷的是心理时差。当重庆市民于8月15日涌上街头时,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王秀英却紧锁家门:“谁知道鬼子会不会突然开枪?”这种集体创伤记忆,使中华民族比任何民族都更懂得:只有放下武器的敌人才是真正的投降者。

历史选择:从民国法令到国家立法

1951年8月13日,周总理签署的政务院通告犹如一柄历史修正器:“查日本实行投降,系在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签字于投降条约以后,故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应改定为9月3日。”这纸公文,纠正了1949年短暂将8月15日设为纪念日的偏差,让胜利回归法理本源。

     

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议更将9月3日升格为国家意志。立法文书中的措辞字字千钧:“为了牢记历史,铭记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从此,这个日子成为与“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并列的民族记忆双锚点

和平钟声:从战场到阅兵场

2015年9月3日,北京长安街上驶过的抗战老兵方阵,让历史与当下完成神圣交接。当歼-20战机编队掠过天安门,世界忽然读懂这场阅兵的深意:这里展示的不是复仇之矛,而是守护和平之盾。

与国庆阅兵不同,9月3日的阅兵式始终贯穿着“以战止战”的东方哲学。受阅装备命名暗含深意:“东风”源自“东风压倒西风”的战略自信,“红旗”昭示着鲜血铸就的信仰。2025年即将亮相的“后羿”反导系统,其名直指上古射日神话——当某些国家加速武装日本时,中国用武器命名宣告:绝不让军国主义太阳再度升起。

     

写在最后

2025年9月3日,当新一代军人踏过天安门广场,他们的军靴将踩在80年前密苏里号甲板的历史延长线上。新公布的第四批抗战英烈名录中,那些曾活跃在华北平原的游击队员名字,终将与南京受降仪式的将领们共享荣光——这正是9月3日最深沉的隐喻:胜利属于每一个为停战签字争取过秒针跳动的生命。

从天皇广播到密苏里签字,十九天的等待让中华民族懂得:真正的胜利不是听闻捷报的欢呼,而是法律文书上凝固的墨迹,是战场上最后一杆枪的放下,更是子孙后代在纪念馆触摸历史时的肃穆。当世界在历史岔路口屡见篡改教科书的闹剧,中国用9月3日这个日期向文明宣告:和平的基石,永远是铁铸的史实而非流动的叙事。(大国科技观)

编辑:曹芸    责任编辑:孙红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