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兰坪县兔峨乡一处特殊的遗址——中国远征军“澜沧江江防支队”驻地遗址,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它依托兔峨土司衙署而建,于静默之中,诉说着80年前各族军民携手抗敌的热血往事。近日,记者走进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寻找那些镌刻在木石间的抗战记忆。
兔峨土司衙署航拍。
兔峨土司衙署位于兔峨乡街西,建成于1922年,属典型白族风格建筑,采用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布局,梁柱结构,占地面积达990平方米。踏入其中,脚下光滑的青石板,历经岁月打磨,似乎仍留存着当年江防支队战士们坚定的足迹。雕花木窗精致依旧,梁柱虽已斑驳,却犹如饱经沧桑的老兵,无声彰显着曾经历的烽火洗礼。
时光回溯至1942年,日军铁蹄踏入滇西,山河变色,兰坪告急。危急时刻,二十三世兔峨土司罗星挺身而出,毅然将自家衙署捐作“澜沧江江防支队”驻地,开启了保卫家园的艰苦征程。
彼时,120名来自各族的英勇儿女集结于此,以澜沧江为天然防线,立志筑起一道抵御日军进犯的“水上长城”。原本用于起居的厢房被改造成营房,后院马厩堆满了土制炸药与各类弹药,每一寸空间都为抗战服务。仔细观察墙体,能看到一些留存至今的小孔,这些便是当年江防支队用于自我防御的枪眼,细微之处见证着往昔惊心动魄的防御作战。
兔峨土司衙署内部。
怒江州兰坪县兔峨乡人民政府文化站站长赵荣春介绍,江防支队肩负的使命极为艰巨,需全面负责云龙、兰坪两县澜沧江沿线的防务。同时,他们还需为怒江抗日前线筹集粮饷、输送军需物资及兵员,为前线抗战打造稳固的后勤防线。凭借有限的装备,江防支队战士们凭借无畏的勇气与顽强意志,守住了防线,让日军妄图东渡澜沧江的计划未能得逞,有力支援了怒江沿线的抗战行动。
“它不只是一座建筑,更是怒江儿女共赴国难的精神象征,见证着中华民族在战火中的坚韧与团结。”赵荣春感慨地说。往昔的忙碌喧嚣虽已远去,但遗址建筑保留至今,一砖一瓦都蕴含着厚重历史,承载着先辈们的抗战信念。
据史料记载,兔峨土司罗氏家族世代守土,抗战时期的奉献,是其家国情怀的延续。罗星将衙署提供给江防支队使用,无疑为抗战增添了重要支撑点。各族战士同仇敌忾,与当地百姓紧密配合,使这里成为了日军难以攻破的坚固堡垒。他们的故事,成了澜沧江两岸流传不息的精神火种,融入各族群众的血脉。
如今,兔峨土司衙署在1998年已被列为云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备受重视。其作为江防支队驻地的这段抗战经历,也经持续挖掘与整理,愈发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遗址的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它既保留了原始风貌,让后人可身临其境感受历史,同时也被赋予了传承抗战精神的新时代使命。
中国远征军“澜沧江江防支队”驻地遗址。
80余载悄然逝去,澜沧江依旧滚滚向南。站在遗址前聆听江水奔流,仿佛能听见当年江防支队战士们的坚定誓言。铭记是对先辈最诚挚的告慰,传承先辈共御外敌的勇气,则是时代赋予后人的责任。
中国远征军“澜沧江江防支队”的故事,借助遗址得以永存。它激励着每一个踏上这片土地的人,勿忘往昔烽火岁月,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并于新的时代征程中,让伟大的抗战精神绽放新光,激励中华儿女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继续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