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从山野市集到全球枢纽 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让“云南定价”成为行业标杆
昆明信息港    08-30 18:53:06

交易中心内丰富的野生菌。记者江枫/摄

二十多年前,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所在的地方只是个买卖野生菌的山野市集;二十多年后,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的年交易额已经突破120亿元,成为了野生菌交易的全球枢纽。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2024年交易额突破120亿元稳居全国第一

位于昆明市官渡区福发路8号的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成立于2005年,目前,市场商户超过1200户,交易的野生菌来自全国24个省市和全球十多个国家、地区,种类达267种,旺季日交易量达600吨,占云南野生菌交易量的90%、全国野生菌交易量的70%。

2024年,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交易额突破120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松茸、松露、牛肝菌、羊肚菌等远销法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带动23万人就业,间接辐射行业相关的600万菌农增收。在旺季,市场高峰每天人流量达3万多人,年人流量超650万人,是实实在在的全球最大野生菌交易市场。

建立全国首个野生菌价格指数体系

“我们建立了全国首个野生菌价格指数体系,让‘云南定价’”成为行业标杆。”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总经理成爱丽说,2023年,木水花打造全国首个数字化野生菌价格指数发布体系,覆盖20余种主流菌品,每日依托智慧木水花小程序采集交易数据,经智能算法分析后,形成价格表,适时通过政府官网、主流媒体、文旅平台发布,年服务超500万人次。

这一指数不仅是市场的“晴雨表”,更是政府调控的“工具箱”,如今,这一体系已成为全国食用菌产业的定价基准,更为热衷“市场游”的游客,提供了明码标价的消费指南。

设立全国首个市场食用菌检测中心

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还设立了全国首个市场食用菌检测中心,以科技防线守护舌尖安全。

成爱丽说,食品安全是产业的生命线,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联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建成全国首个市场食用菌检测中心,配备高效液相色谱仪、质谱联用仪等尖端设备,检测范围涵盖农残、重金属、营养成分等38项指标,检测数据实时公示。

市场商户出售野生菌。记者江枫/摄

针对野生菌毒性鉴定难题,交易中心创新推出“初筛-复核-专家会诊”三级流程:基层检测员通过快速检测卡初筛,可疑样本由研究所实验室复核,疑难品种直接启动专家团队研判,为产业安全装上“科技安全阀”。交易中心还建立全省第一支野生菌安全巡查员队伍,38名巡查员实行“24小时轮岗+智能监控”,重点排查进场野生菌食用安全和品质保障等,21年来共消除安全风险127起。

建立全国首个野生菌专家团队

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建立的全国首个野生菌专家团队,更让“科研大脑”赋能产业一线。

成爱丽说,野生菌产业的难点在鉴定,痛点在标准。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整合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广州微生物研究所、昆明食用菌研究所等12家科研单位的资源,组建了由25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组成的全国首个野生菌专家团队,年均鉴定陌生菌种10余种,构建起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技术支撑体系。在2024年“毒菌高发期”,专家团队通过直播讲解毒菌特征,观看量超过100万人次;正是这个智囊团,让木水花实现了21年毒菌零流出,为全国野生菌市场提供了安全范本。

深受消费者喜欢的青头菌。记者江枫/摄

交易中心还培养了全国第一批野生菌行业鉴定师和分析师,经过多年深耕,形成了行业标准,规范了市场经营,构建起了从交易到监管、从人才培养到品牌输出的全链条示范模式,为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还搭建了全国首家市场食用菌管理处,成爱丽介绍,中心创新性构建“科研检测-行业指导-市场监管”三维联动机制,构建“检测-反馈-改进”闭环管理机制。平台上线后,消费者、商超及电商平台通过管理处就能获取专业鉴定服务,而且所有检测结果均在管理处统一公示。中心成立的全省首个食用菌行业消费维权专业委员会,由15名党员组成调解员队伍,建立“48小时响应、3天办结”机制,2024年共处理纠纷120起,维权满意率达98%。

建立“云南菌文化”对外展示窗口

此外,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还建立全国第一个野生菌社会实践基地,以市场为课堂,为相关专业的高校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菌种资源和实践机会,帮助他们达成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与福德小学联合共建全国第一个校园野生菌博物馆,年均接待中小学生、游客5000人次,成为对外展示“云南菌文化”的科普窗口。

丰富多彩的野生菌。记者江枫/摄

成爱丽介绍,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已为云南省打造国际性野生菌交易中心建设项目提供了设计方案和运营方案,预计通过三年时间,实现硬件跃升、功能跃升、价值跃升。

其中,将新建智能综合体,配备万吨级冷链仓储、全自动分拣线、5G智慧交易区,实现从“产地预冷”到“终端配送”的全链条温控。迭代“全球野生菌交易平台”,整合价格指数、检测标准、国际订单功能,让“云南标准”成为国际通用语言,力争2026年跨境交易额突破30亿元。扩建野生菌博物馆,设立国际菌物论坛永久会址,打造集交易、科普、文化于一体的“世界菌物中心”,让云南野生菌从“产品输出”迈向“文化输出”。(昆明信息港 记者江枫)

编辑:吕宇    责任编辑:袁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