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开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新增课文《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当青少年学生翻开书页,读到南仁东从童年“看星星”的好奇,到放弃优渥条件回国,用生命中近三分之一的时光铸就“中国天眼”的传奇,课本里的铅字将化作指引人生方向的星辰:真正值得追的“星”,是南仁东这样以科学为炬、以奉献为翼的追光者。
南仁东在大窝凼施工现场(2013年12月31日摄)。图源:新华社
追逐自力更生、永不服输的自强之“星”。“让我自己过去看”,南仁东掷地有声的话就是中国科技自力更生的宣言。为了选到最适合的台址,他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在崇山峻岭间跋涉11年,几乎走遍了贵州所有的洼地。当国际同行质疑“中国人能否造出这样的望远镜”时,他用行动铿锵回应:带领团队攻克多个世界级难题,实现核心技术100%自主可控。这种“不依赖他人、只相信双手”的自强精神,与乡亲们为支持工程建设“不计功利、共克时艰”的奉献精神交相辉映,共同书写着中国科技崛起的精神史诗。
追逐坚持理想、永不言弃的信念之“星”。“找不到合适的洼地,我这一辈子死不瞑目!”南仁东的铮铮誓言,诠释了何为“择一事而终一生”的执着。22年里,他经历资金短缺、技术封锁、病痛折磨,经历了无数挫折磨难,却始终坚守“让中国天文领先世界”的初心。当70岁时被确诊肺癌晚期,他依然放心不下,手术后三个月便忍着剧痛返回工地,用沙哑的嗓音反复叮嘱:“‘中国天眼’如果有一点瑕疵,我们对不起国家”。这种“牢记使命、至死不渝”的坚定信念,恰似“天眼”反射面背后密布的2000多个液压促动器,每一个细节都凝结着永不言弃的精神伟力。
追逐科学报国、永无止境的探索之“星”。从“天眼”落成前在圈梁上孩子气地奔跑,到逝世前三天仍牵挂着脉冲星探测数据,南仁东用一生让年轻一代明白科学是热血的爱国情怀,“科学报国不是空话”。他毅然回国投身艰苦的科研事业,就是为了“让中国的科学之光照亮世界”。当“天眼”发现900多颗新脉冲星时,“天眼之父”早已化作天上星辰,照亮后来者继续向宇宙深处进发的探索之路。正如镌刻在教科书里的启示:真正的“仰望星空”,是把个人理想嵌入国家发展的坐标系,点燃征服星辰大海的精神火种。
当“流量明星”的浮华逐渐消散,南仁东的故事终将永远流传。真正的明星,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实干家;真正的追星,是让科学家精神深植于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新时代的青少年,都应以“仁东”为星,在自己的人生轨道上谱写“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璀璨“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