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尼么“乡村好歌汇”观众区。记者江枫/摄
阿尼么在彝族话里本意是“鸟都没有的地方”,这个昔日因遍地石头、出产稀薄闻名的漾濞县贫困村,为什么会在今年的云南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上,被省委书记王宁称赞“模式好、业态新、带富强”?让我们一探究竟。
农文旅融合成功转型为艺术村落
阿尼么是大理州漾濞县平坡镇向阳村委会的一个村民小组,共44户192人,村庄位于该县东北部点苍山西麓清水朗山尾翼,距漾濞县城16公里,距大理州府下关18公里。该村为典型山区地貌,彝、汉、白三族共居。传统种植业以玉米、小麦为主,主产核桃,农民收入此前主要为种植业和林业。
这个小村庄的蝶变,要从当地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农旅融合说起。近年来,漾濞县委、县政府把阿尼么定位为“千万工程”示范点,成立专班强势推动,不断盘活空间资源、增强元素特色、健全服务功能、提高景点档次、促进消费吸引,将资产资源转化为经济能源,让阿尼么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在短短四年里就实现破困、出圈。
很有乡村韵味的阿尼么村墙画。记者江枫/摄
漾濞县还坚持海纳百川的人才观,成功回引云南省著名民族音乐人、昆明胖核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永康返乡创业。李永康投资1300余万元,建设了以“三农”视频带货、高端民宿、私房菜、音乐故事情景秀、儿童农家教室为主的“阿尼么007艺术农庄”。
“阿尼么007艺术农庄”一角。供图
通过党建引领乡村、艺术点亮乡村、经营激活乡村、自治赋能乡村,“山歌之乡”阿尼么实现了从贫困村变成“网红村”再到“长红村”,实现了既有“流量”又有“留量”,既是“网红”还能“长红”,点亮了夜景新业态,为乡村夜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独具特色的阿尼么墙画。记者江枫/摄
阿尼么还以“沪滇协作帮扶”为契机,实施沪滇协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和村庄功能完善项目,实现村落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基础设施大提升,人居环境大变样,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幸福,让广大群众的信心更加坚定。
通过多方面努力,阿尼么成功转型为艺术村落。2024年,阿尼么获评大理州“艺术家第二居所”,列入“云南省艺术家第二居所”名录,荣获大理州首届“乡愁大理・最美乡村”称号,列入“全省五十个旅居典型案例”,列为大理州“一廊四区”党建综合体示范点,阿尼么弹叁农党支部被评为“云岭先锋红旗党支部”。
“能人”带动探索出联农带农路径
在阿尼么村的振兴之路上,“能人”李永康的返乡创业,被证明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出生于1977年的李永康,老家就在阿尼么。他的作品以云南乡土文化为核心,充盈着对本土生活的感悟,代表作《梯田颂》《荞麦花开》描绘农耕生活,《老家》则通过童年回忆,展现阿尼么村民小组的风貌 。2013年,他为红河州电视台创作的《轻轻来到你的身边》,获得云南广播电视作品金奖。
“阿尼么007艺术农庄”一角。记者江枫/摄
李永康还创作了《跟着炊烟回家》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歌曲,并导演《石斛花开》《核桃树》等音乐电影。2018年,他受邀返乡,以石头为元素,以艺术为韵味,以乡愁为底色,依托阿尼么独特的山石资源,投资1300余万元创办“阿尼么007艺术农庄”,一举将默默无闻的石头村,变成了魅力无限的艺术村。
独具特色的阿尼么标识。记者江枫/摄
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李永康艺术农庄的示范带动下,阿尼么先后建成了“放羊阿佬家”“教书阿舅家”“阿妈的烟火家”“老支书家”“阿毕大叔家”“圆圆果果家”等8家半山特色民宿及餐饮,打造出了“侠客”小吃和“乡愁影视”小吃两条不同主题的小吃街,初步培育起了拓宽群众增收的各种业态,也探索出了一条联农带农的有效路径。
独具特色的阿尼么墙画。记者江枫/摄
阿尼么村采取“党总支+合作社+公司+农户”的“4+”运营模式,即向阳村党总支牵头引领,阿尼么弹叁农休闲旅游合作社自治管理,胖核桃音乐文化影视创作基地运维经营,阿尼么村农户入社入股,实现了资产盘活、资源共享、抱团发展、双绑增收。
“乡村好歌汇”以歌聚气以乐富民
阿尼么村的“模式好、业态新、带富强”,还表现在“以歌聚气、以文兴业、以乐富民”。
当地党委、政府紧扣“千万工程”经验精髓,以“党委政府推动、能人带动、群众主动”的机制为抓手,精心培育“乡村好歌汇”文化品牌,让沉寂的山村因歌声重新焕发生机。
“乡村好歌汇”舞台入口。记者江枫/摄
“乡村好歌汇”的场地在阿尼么村乡愁影视街基础上改造而成,李永康是创始人和总导演,他引入先进的录音设备、舞台灯光,邀请音乐人左斌、杨建明等驻村指导,让好歌汇既保留了乡愁韵味,又赋予了专业创作空间,吸引大批音乐爱好者扎根创作,让乡音唱出了辨识度,唱响了影响力。
“从海选、签约歌手、创作专属曲目到制作MV,我们正在打造一条完整的乡村音乐生产线。”李永康表示,“乡村好歌汇”的目标,是把阿尼么变成永不落幕的乡村音乐圣地。
“乡村好歌汇”现场。供图
今年5月26日,“大理音乐季暨阿尼么乡村好歌汇”在阿尼么启动。“乡村好歌汇”每周常态化举办,采用“线上投票+线下评委评分”机制,每周20名选手同台竞技,选出周冠、亚、季军参加决赛,决赛的前15名获原创歌曲定制,前9强签约合作,更计划推出60分钟中国乡村音乐作品。“乡村好歌汇”是按照“场次最多、周期最长”的乡村歌唱IP来打造的,目的就是让歌声成为吸引游客的强磁场。
很有韵味的阿尼么路标。记者江枫/摄
“乡村好歌汇”极大程度地激发了群众参与文化创造的热情,凝聚了人心,推动了乡村治理,也促进了文明新风、人才回流。《村规民约歌》歌颂了孝老爱亲、勤劳致富、移风易俗和生态保护等理念,达成了“歌声里的软治理”,让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显著提升,村务表决通过率大幅提高。阿尼么村里18名外出青年返乡投身歌会组织、文创开发等事业,形成了“人人爱家乡、人人建家乡”的生动局面。
“阿尼么007艺术农庄”一角。记者江枫/摄
8月27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点亮云南新‘夜’态”网络主题传播活动在阿尼么启动;同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系列示范宣讲活动走进阿尼么,李永康介绍了阿尼么探索出来的乡村“音乐经济”模式。中共大理州委党校(大理州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张倩倩,分析了阿尼么发展乡村旅居产业的路径,总结了可供借鉴推广的经验。向阳村党总支书记蒙莲娜,介绍了通过合作社组织化、规模化运营,强化联农带农、保障村民增收致富的经验做法。旅居阿尼么的画家李德富,分享了自己的旅居故事,并希望通过整合乡村资源、丰富活动及业态,吸引更多艺术家驻留。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点亮云南新‘夜’态”网络主题传播活动启动现场。记者江枫/摄
通过文艺赋能乡村,阿尼么有效带动了周边旅游、餐饮、住宿等行业增值增效。2024年“五一”开村以来,阿尼么接待游客24万人次,旅游总花费600余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的8000元跃升至2.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网络点击量达6亿次。
阿尼么既让村民在歌声中收获了幸福感,更让乡村在文旅融合中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密码,走出了一条“以歌聚气、以文兴业、以乐富民”的特色振兴路,为同类地区实现“村景美、产业优、群众富”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本。(昆明信息港 记者江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