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骄阳似火,一次特殊的技能培训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222团四连火热进行,149名云南禄劝籍务工人员专注学习电工操作技术、农作物植保技术。电工班学员李开福说:“政府送我们来学技术,学了就能用上,增收更有盼头。”
这次培训,是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首次在新疆开展的异地技能培训,也是禄劝县深化跨省劳务协作、实施“千人赴疆务工增收”行动、打造“轿子山兴农人”品牌的生动缩影。
走出深山 闯荡天山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禄劝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2019年脱贫摘帽后,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成为关键课题。面对本地产业基础薄弱、就业岗位有限的现实,禄劝县将目光投向了地广人稀、用工需求旺盛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破冰始于一次精准对接。2017年初,禄劝县委、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要负责人带队远赴新疆,深入考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222团。在详细了解其棉花种植、林果管理等产业巨大的季节性用工缺口以及完善的生活保障条件后,一份沉甸甸的劳务协作协议在天山北麓签署。
然而,想要动员世代居住深山的农民跨越数千公里赴疆务工,并非易事。禄劝县人社部门干部把工作做到了“火塘边”“田埂上”:利用春节等务工人员集中返乡时机,带着翔实的岗位信息和优厚的扶持政策走村入户;建立微信群,实时推送招聘资讯;干部一对一帮村民算清“增收账”,用真情实意化解疑虑……更关键的是,禄劝县创新建立起“村、乡、县”三级组织对应务工地“班、连、团”的成建制组织化输出机制。务工老乡们“离乡不离伴”,熟悉的乡音、严密的组织和可靠的“领头雁”,成为他们闯荡天山最坚实的依靠。
44岁的陈发贵就是这条致富路上的“领头雁”之一。2008年,他只身赴疆闯荡,凭借勤劳肯干站稳脚跟后,逐渐牵起了一条跨越千里的“亲帮亲、邻带邻”务工链。“有家乡政府当后盾,心里踏实,带大家出去腰杆也硬。”这位皮肤黝黑的“劳务经纪人”脸上写满自豪。
精细服务 暖心护航
组织出去是第一步,让务工人员在新疆安心、稳岗、增收才是长久之计。禄劝县构建起全方位服务保障体系,努力让务工人员感受到“他乡亦故乡”的温暖。
每年春季,满载着禄劝务工人员的专列抵达乌鲁木齐站时,兵团相关负责人和禄劝县驻新疆劳务工作站工作人员早已守候在站热情相迎。这个设在千里之外的“娘家”,是务工人员最温暖的“港湾”。站长李辉介绍,工作站提供抵疆接站、法律援助、临时食宿、协调生活设施(如24小时热水)、精准岗位推荐等保障,并积极推动务工环境改善及工伤保险落实。
同时,禄劝县高度重视解决外出人员的后顾之忧,深入开展“留守关爱行动”。老人看病就医、孩子上学转学等难题,县乡村三级均有专人负责协调解决,确保“后方”稳固无忧。在222团的棉田边,陈发贵利用休息间隙与家人视频连线,屏幕那头老人舒展的眉头和孩子安心的笑容让他倍感欣慰:“家里稳当,我们在外面干活,心里也安心,戈壁的风沙好像也没那么大了。”
文化认同是凝聚人心的纽带。工作站利用扶持资金,在端午节、火把节等传统节日组织杀羊聚餐、赛龙舟等活动,促进各民族的禄劝籍务工人员交往交流交融,纾解乡愁,营造“家”的氛围。
“今年4月,我们一家四口都来新疆了,主要做西瓜制种、棉花摘尖等精细农活。活不算累,每月能挣5000元以上,收入比在老家高,挺满意的。”来自禄劝县茂山镇至租村委会石门坎村民小组的王飞说。
精准对接 异地育才
劳务协作要行稳致远,提升务工人员技能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是核心。禄劝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精准对接在疆务工人员的培训意愿和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确定将电工和农作物植保员作为首批异地培训工种。2025年7月24日,两个培训班在阜康市正式开班。
“此次异地培训突破了地域限制,将优质培训资源直接送到务工人员身边,是服务模式的重要创新。”禄劝县人社局局长仁钦·多吉次仁表示。与传统的春节返乡集中培训相比,此次培训抓住了新疆生产季的间隙,时机更优,培训内容直击生产一线痛点,确保“所学即所用,学了就能增收”。
辛勤汗水浇灌出硕果。在222团广阔的棉田、果园,禄劝务工者年劳作7至8个月,人均年收入数万元。数据显示,2017年至今,禄劝累计向新疆转移劳动力超1.28万人次,带回劳务收入超3.5亿元。这笔收入如源头活水,显著改善山乡生活,6500多户家庭盖起了新房、购买了汽车。工资性收入牢固占据脱贫户家庭总收入的50%以上,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柱。
“千人赴疆”模式品牌效应持续放大,提升了全县劳动力转移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县、乡、村、组“四级联动”机制成熟,劳务经纪人队伍壮大。2024年,禄劝县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1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4.1万人。
去年冬天的返乡座谈会上,陈发贵动情地说:“以前在山里刨食,哪敢想这种好日子,这是大家用双手从新疆的土地上实实在在‘干’回来的。”
从层峦叠嶂的乌蒙山到广袤无垠的天山,一条由禄劝县精准铺就、暖心滋养、赋能加固的就业增收路,在跨省协作的画卷上不断延伸。它承载着万千家庭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天山脚下,农田铺绿、农机驰骋,乌蒙儿女正用勤劳与技能,在广袤大地上书写着新时代的共富答卷。(云南日报 记者张雁群 王琼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