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 正文
哈尼族古歌生态文明理念的国际传播价值
中国文化报    09-02 17:33:41

哈尼族古歌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不仅是哈尼梯田文化的活化石,更是展现哈尼文化独特魅力的动态名片。古歌系统呈现了哈尼族神话全貌和民族气质,记录了其古代的生产生活、伦理哲学和历史记忆等,堪称哈尼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哈尼族古歌的内容类型主要包括创世史诗、英雄史诗和迁徙史诗等,内容宏阔、思想深邃,多部作品如《都玛简收》《四季生产调》《哈尼哈吧》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具民族特色的活态载体,哈尼族古歌是哈尼族的声音史诗,其中蕴含的生态智慧、社群伦理与生命哲学,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内核,更包含着人类对生存、发展与和谐的共同思考。这种思考跨越地域与族群,为文明对话搭建桥梁。哈尼族古歌的国际传播为跨文明交流对话提供鲜活的文化样本,有助于促进文化间的互鉴与共享。

哈尼族古歌不仅是哈尼族独特的文化瑰宝,还展示了与其他民族和睦相处的历史渊源与现代传承。哈尼族古歌的整理、注释与翻译工作,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为建立长期稳定、和平友好的周边关系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哈尼族古歌的创新转化与现代传播引起学界关注,哈尼族古歌的传播也逐渐突破传统信息传递的范畴,更加注重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的挖掘和传递。哈尼族古歌通过诠释梯田文化景观,为世界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注入了独具特色的思考与表达,不过在其传承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现实难题,需要各方面携手协作,进一步加强保护与活态传承工作。与此同时,数字化技术在哈尼族古歌传承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探索国际传播的创新路径提供了新契机。

无论是破解传承难题,还是推动国际传播,都需要我们牢牢把握古歌中承载的生态理念与文化精神。哈尼族古歌中蕴含的不少理念与“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等传统智慧相通,为应对全球生态挑战、助力人类精神家园建设,传递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思考。比如,古歌《都玛简收》中的“遮天树王”神话体现了各民族在梯田农耕中形成的共生理念;一些哈尼族古歌中蕴含的生态智慧,能够与构建健康可持续的人类家园形成呼应。通过国内学术译介和国际文化展演,哈尼族古歌逐渐为国际社会所知,其中传递的生态智慧对国际上共同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哈尼族古歌《四季生产调》就生动地揭示了哈尼族传统农业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四季生产调》唱述了哈尼人从备耕一直到收割完毕、粮食进仓的各个生产环节,凝练地体现了哈尼族传统生态智慧,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合关系:人类通过精细化的田间管理实现农业生产,敬畏自然,爱护造福于人类的动植物,将耕作活动严格限定在维系生态循环的阈值之内,形成了一种既满足生存需求又守护生态的可持续生存范式。这种以系统观念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揭示了传统农耕文明对“天人合一”的实践性诠释。

哈尼族“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循环系统,是哈尼族人民在长期稻作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既是梯田稻作生产体系自然孕育的文化结晶,更是哈尼族生态智慧的活态传承。“安寨还要栽棕树,三排棕树栽在寨头”的规划构建了良好的生态闭环:居住空间周边的植物资源经过简单加工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这种以家园为中心的资源利用模式,既降低运输能耗,又维持植被自然更新周期,与现代“垂直农业”理念异曲同工。在气候变化威胁全球粮食安全的当下,重新发现这种“审美化生存”的生态伦理,能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文化基因层面的启示。

哈尼族古歌《都玛简收》等对哈尼族人民充分利用森林、水稻和鱼类的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生态系统进行了翔实的叙述。这些古歌展示了哈尼梯田壮丽的自然景观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我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

哈尼族古歌既扎根于哈尼族的农耕实践,又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深度契合,其生态智慧的国际传播是向世界展现其独特的文化形式与审美特征的关键,也是传播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其国际传播是一种跨文化、跨时空、跨媒介的旅行和对话。当下,基于媒介融合的多模态传播路径,已成为提升文化国际传播力的最新趋势。借助国内外短视频平台,采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具有哈尼族风格的古歌中英对照动画等多模态传播模式,能够推动哈尼族生态文明理念的具象传播,让抽象的“四素同构”生态逻辑、“敬畏自然”的伦理观,转化为可感知、可共情的文化符号。这种多模态传播不仅突破了文字译介的认知壁垒,更通过视觉动画的场景化呈现、中英对照的精准解读,搭建起不同文明间的沟通桥梁——既保留古歌的文化内核,又以全球化语境下的传播语态,让海外受众直观理解哈尼族的生存智慧。

同时,跨媒介传播的互动性特质,能打破传统文化传播的单向输出模式,激发海外用户的主动参与和二次创作,使哈尼族古歌的生态理念从“文化展示”转化为“价值共鸣”。这种传播路径不仅有利于夯实我国文化遗产“走出去”的实践根基,更以哈尼族传统生态智慧为切入点,为全球生态治理议题提供来自东方农耕文明的文化视角,助力我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构建更具亲和力与影响力的话语体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跨时空对话中焕发持久生命力。(任佳佳 作者系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哈尼族古歌《都玛简收》英译与民族形象构建研究”(编号:YB202456)、昆明理工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多模态视域下少数民族典籍翻译与传播研究”及昆明理工大学新型智库建设项目“国家和区域形象对外传播及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研究智库”的研究成果)

编辑:王奕然    责任编辑:昝娟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