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杭州日报报道,最近,有家长发帖称,开学之际,收到老师发给家长们的通知:教室需要打扫,有时间的家长可以接龙报名,也可以选择请保洁阿姨来做。一时间,“学校让家长打扫教室是否合理”的老问题再度引发网民热议。
以其说这是个老话题,不如说这已是一种“顽疾”了。网上一搜,过往的类似报道可以从2019年延续至今。毫无例外地开篇都是:新学期即将开始,教室大扫除成了不少学校开学前的一项必需“功课”,而这项“功课”到底该谁做一直引发争议。这场看似简单的卫生打扫争议,实则折射出家校责任边界模糊的问题,更关乎学校劳动教育的质量。
开学前教室大扫除,本是学校劳动教育的传统项目。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扫除的主力变成了学生家长,学校老师一般会经班级家委会征集志愿家长,家长要么带孩子一起参与,要么自己承担主力,更有家长花钱请来了专业保洁。站在学校的角度来看,开学大扫除之所以请家长参与,有着安全因素的考虑。但老实说,除了擦窗子一项有点危险性外,教室大扫除基本上低年级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也能完成。正如有学生家长所说:学校的大扫除,孩子完全能够承担起来。什么时候我们的孩子变得这么娇气了?连打扫卫生都要家长来出面。以不少家长学生时代的经验而言,就擦窗子来说,面向走廊的窗子只要现场老师组织安排好,危险性很低,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至于比较高的向外悬空的窗子,学校一般也不会让学生来打扫,多是交给专业保洁人员来完成,毕竟家长来干也难免有出意外的可能。
可以说,一些学校将本应属于基础设施保障的清洁工作交由家长承担,模糊了公共教育机构的服务边界。虽说是征集志愿做大扫除的家长,其实多少带有“强迫”之嫌。清洁工作本应纳入学校常规运维,现将任务摊派给家长,既是一种公共服务成本的转嫁,也是一种安全责任的“甩锅”,这已违背公共教育的公益属性。而由家长代劳,不仅剥夺了孩子锻炼自理能力的机会,还可能滋生惰性,传递“劳动可外包”的错误价值观,让劳动教育的初衷无法实现。
教室到底该由谁打扫?这个老问题不能再年年争论,年年重复上演了。教育部门应拿出态度,厘清责任边界,让劳动教育不再流于形式。通过强化制度执行,让学校切实承担起环境维护的主体责任,同时,也需加强监督,明确家校责任,让打扫教室回归其教育本质,真正成为学生成长中有意义的劳动实践课。(昆明信息港首席评论员 周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