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春,为防御日本军队从越南进犯,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新编3旅6团3营1连奉命进驻距金平县城约17公里的金竹寨守卫国境。
金竹寨村地处边境一线,与越南隔河相望,相距不过5公里。部队驻扎金竹寨后,立刻下令环山开挖战备坑道,防御日军来袭。大敌当前,形势紧迫,这一举措得到附近村寨老百姓的大力支持,每家每户派出两个劳动力帮助驻军修筑防御工事。
驻军部队为击退日军偷渡,局部的、小规模的战斗从没间断过,几乎每天都有敌机沿红河一线侦察、扫射,有时候还投下炸弹,试探中国军队的防守态势,有相当部分抗战官兵或伤或死于敌人炮火之下。金竹寨一带山高谷深,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条件非常艰苦,后勤保障紧缺。部队官兵只能因陋就简,自己动手想办法解决生存问题。驻扎在金竹寨的驻军防务任务繁重,每天巡逻,跋山涉水,鞋子消耗量较大,所以他们白天忙着训练、挖工事,晚上还要在油灯下打草鞋。驻扎时间长了,打草鞋的稻草都用完了,他们就想办法利用满山遍野的金竹编织成草鞋。粮食供给不足,他们就和当地老百姓一样每天吃包谷饭。一时发不了新军装,他们就穿着破旧的军装,但洗得干干净净。艰苦的环境,考验着他们的意志力。
为了与当地老百姓和睦相处,驻军制定了严明的军纪,在驻防期间严格执行。农村几乎家家户户养狗,见到生人会追咬,部队就规定只能假打防范,用木棍恐吓,不能把狗打死。驻防时间久了,老百姓逢年过节就会邀请官兵去家里吃饭,有一次村长请晏营长去吃饭,他拒绝说:“你请得了我一人,请不了全营、全团人员。我去吃了就乱了套。我不能搞特殊,全营、全团人员都要遵守规定。”驻军还有其他规定:借用老百姓的东西不准过夜,若有损坏照价赔偿;对老百姓要客气,对人说话要有礼貌;不准吸大烟;不准赌博。
在与日军的对峙中,驻军官兵物质匮乏,精神生活也单调枯燥,在每天准备随时抗击日军进犯,防止日军飞机侦察扫射的同时,还要面临毒蛇猛兽的袭击以及流行疾病的威胁,其所经历承受的艰难困苦难以想象。1942年秋,卢泰晋赴1连上任连长后,在巩固工事、加强巡逻之余,想方设法鼓舞士气,增强军民抗战信心。金竹寨村正东150米处有一块高约10米的大石壁旁的小路,是驻军官兵和当地村民的出入要道,卢连长架起竹梯,爬到岩壁上挥毫题写下“虎踞营——华国岗哨”几个大字,请来石刻工匠细心凿刻,又用红漆涂染,以明示官兵们守土保国、御寇到底的坚定决心。石刻坐东朝西,主体距地面高3.4米。其中,“虎踞营”系行书,“华国岗哨”系仿宋体,高1.62米、宽1.1米,落款为“连长卢泰晋题书民国三十一年九月”。从1940年到1945年,守备国境的抗战官兵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高昂的爱国情怀,克服千辛万苦,始终牢牢扎根中越边境,彻底挫败了日军从越南进犯云南的图谋,赢得了滇南抗战的最后胜利。
这段历史,人民没有遗忘。在有关部门和热心人士的努力下,金竹寨抗战石刻遗址于2010年被公布为金平县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3月被列为红河州抗战遗址,2014年7月由红河州委、州政府统一设立“金竹寨抗战石刻”纪念碑。如今,“虎踞营——华国岗哨”7个大字石刻依然醒目,正如当年抗战官兵树起的抗战精神丰碑,将永远屹立在人民心中。
(作者邱际彤 段家宏 谢迎春 单位:红河州委党史研究室、金平烈士陵园管理所、金平烈士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