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云岭网安大篷车巡回之旅”活动与“法润彩云南”网络普法活动联动,紧扣云南边疆多民族聚居、跨境交流密切的地域特色,将网络安全知识与民族文化、跨境需求、群众生活深度融合,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深入边境村寨、繁华口岸和民族广场,开展了一场场“接地气、有温度、显特色”的普法活动,以法治之力浇灌民族团结之花,为边疆地区繁荣稳定筑起坚实的法治屏障。
茶咖产业为桥 多元普法护航民生致富路
在德宏州芒市广场中缅友谊馆前,德昂酸茶与云南小粒咖啡成为普法的“活载体”。普法宣传与德宏特有的茶咖文化、民族艺术深度融合,打造了“边品茶咖边学法”的沉浸式体验,让网络安全知识、普法学习教育与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连。
德昂酸茶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德昂族群众增收致富的关键产业,活动现场,德昂酸茶非遗传承人赵素莲结合自身经历,分享通过互联网推广酸茶时遭遇“大额订单诈骗”的真实案例,用“身边事”警示各族群众“网络安全是守护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底线”。工作人员同步解读《网络安全法》中“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相关条款,让商户、群众明白,依法防范网络风险既是保护自身权益,也是维护酸茶产业口碑、保障民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进一步凝聚了“共护产业、共学法律”的民族共识。
德宏作为“中国咖啡之乡”,29个乡镇的咖啡种植串联起无数咖农与企业的生计,活动现场,“黑柔咖啡”“来回咖啡”等德宏本土品牌亮相。“来回咖啡”负责人郭丽娟分享产业痛点——企业推进“咖啡种植+文旅研学”融合时,面临电商运营数据泄露、线上交易诈骗等风险。网信、司法部门工作人员针对性讲解“电商平台数据加密技巧”“电子合同法律规范”,结合《个人信息保护法》相关内容,为咖农、企业员工提供“定制化”法律指导。这种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普法,既解决了咖啡产业数字化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又让各族从业者在共同学习中增进协作信任,凝聚民族团结发展的合力。
聚焦珠宝产业 普法服务促边境贸易发展
瑞丽姐告作为全国唯一的“境内关外”边境贸易区,是中缅经贸往来与文化交融的重要枢纽。在瑞丽市姐告国门,一场“夺宝奇兵”网络安全互动体验活动,通过“流动课堂+场景体验+文化交融”的创新模式,把网络安全知识、普法知识传递给国门口岸往来的中缅民众。
珠宝产业是瑞丽的支柱产业,从原料采购、设计加工到销售推广,各环节高度依赖网络,电商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网络诈骗、数据泄露、电子合同纠纷等风险。“夺宝奇兵”网络安全互动游戏将网络安全知识与非洲翠鉴别知识创新结合,邀请中缅居民、商户、游客参与,参与者既要掌握网络风险防范、个人信息保护、网络诈骗识别等网络安全实用技能,又要学习“看色泽辨品质、观质地定优劣、查证书验真伪”等非洲翠鉴别方法才能通关。在游戏里,中缅民众共同参与互动游戏、知识问答,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不仅拓宽了珠宝产业的知识视野,增进中缅胞波情谊,还提升了大家在数字时代与边境贸易场景下的综合能力。
活动还深入了“瑞丽多宝之城”珠宝交易聚集区,通过真实案例解析、互动问答、发放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针对珠宝电商常见的网络诈骗、数据泄露、账号安全等问题开展精准科普,让商户不用走出店铺就能学到实用的网络安全知识。有效提升了商户经营中的网络安全防护水平和诚信服务能力,为瑞丽珠宝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坚实的法治与安全保障。
化解语言障碍 法治扎根凝聚民族共识
语言是知识传递的第一道关卡,尤其在多民族聚居的德宏,破解语言障碍是让网络安全与法治知识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关键。在瑞丽市姐相镇俄罗村,“法润彩云南”网络普法活动依托“云岭网安大篷车”,创新推出“双语普法+民族场景融入”模式,让晦涩法律条文变成各族群众听得懂、用得上的“家常话”。
针对村寨中老年人、儿童居多,汉语理解能力有限的实际,活动组建了双语宣讲团队,姐相镇司法所所长尹艳金与同事们化身“双语翻译官”,手持宣传手册,用傣语耐心细致地为村民讲解。面对“一老一小”不同年龄层的群众,他们调整语气与表述,把网络诈骗防范、个人信息保护等专业内容,转化为村民听得懂、能理解的日常话语。针对邻里纠纷、未成年人保护、老人赡养等民生热点问题,宣讲内容更贴合村民生活实际,让普法知识真正成为村民解决生活难题的“实用宝典”。
在“网络安全”主题坝坝会上,普法知识被巧妙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歌舞中,村民和演员们一同在戛伴光舞欢快的节奏中舞动身体,“个人信息勿泄露,安全意识存心头”等网络安全标语牌与人影交织,通过“在歌舞中学法、在欢笑中识网安”的轻松氛围,进一步让法治理念扎根民族村寨、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凝聚起守护数字安全的民族共识,为边疆地区的基层治理注入强劲的数字动能与法治力量。(昆明信息港 记者甘凌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