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海站成功举办后,“丝绸之路——杨晓阳丝路四十年美术创作暨文献展(云南)7月20日在云南美术馆开展。9月4日,展览座谈会在云南美术馆举行,为昆明迎来新一轮的艺术思想碰撞。本次座谈会搭建了一个跨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不仅全面回顾丝路主题美术创作的发展历程,就该主题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承路径与创新表达展开深入探讨,为新时代丝路文化的艺术化呈现与创造性发展提供重要借鉴意义的理论见解与实践方向。
云南作为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枢纽,地处中华文化与南亚、东南亚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拥有独特的跨境多元文化底蕴。本次座谈会特别聚焦云南作为“丝路文化交汇节点”的地缘性意义,从大理、丽江等古丝路重镇的文化遗产,到当代跨境艺术交流实践,多维度探讨地域文化资源如何为丝路主题创作注入新活力。专家学者将深入分析杨晓阳作品中的文化交融特征与云南多民族艺术语言的对话可能,探寻丝路精神在民族艺术当代转化中的创新表达。
座谈会由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罗江主持。他提到,此次展览虽未举办开幕式,但丝毫不减其学术分量与社会意义。杨晓阳院长将涵盖写生、重彩、水墨等多时期多风格的丝路主题作品带到云南,既是对云南美术事业的支持,也是一次重要的艺术交流与地域文化对话。
杨晓阳在发言中回顾了自己从1985年骑行丝路开始的四十年艺术之旅。当年,作为一名研究生,他与同学自发组织从西安骑行至新疆,一路写生、考察,此后数十年间多次以不同方式重走丝路,远达希腊、罗马。“丝路不仅是一条地理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之路、精神之路。”他表示,这批作品是对丝路历史与人文的视觉诠释,也是对“一带一路”时代命题的艺术回应。
云南美术馆副馆长朱平、云南艺术学院教授汤海涛、云南省美协副主席郭巍、云南文史研究院院长沈健等多位专家先后发言,一致认为杨晓阳的艺术创作不仅展现出一条清晰的个人风格演进脉络,更体现出文化使命感与时代担当。他的作品融汉唐气象与现代意识于一体,在形式语言和精神内涵上均达到很高水准,尤其近年来的水墨实验,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边界。
座谈会上,杨晓阳向云南美术馆捐赠作品,以感谢云南艺术界对此次展览的大力支持。
此次展览暨座谈会,不仅是杨晓阳四十年艺术生涯的回顾与总结,更是一次激发思考、促进创作交流的重要契机。正如罗江在总结中提到的,“杨院长的作品和理念,为我们地方美术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参照和启发。”
据了解,此次展览吸引了大批专业艺术家、艺术爱好者及青少年观众前来观展。展览分为三大部分:早期写生、重彩壁画与近期水墨探索。作品时间跨度大、风格演变清晰,较为全面地呈现了杨晓阳从写实走向写意、从传统笔墨拓展至综合材料与多元形式的艺术轨迹。尽管受展陈条件所限,部分巨幅作品未能展出,但现有作品仍系统反映出艺术家在不同阶段的思考与实验。(昆明信息港 记者昝娟娟)